一农民给解放军带路,求找参军18年的哥哥,说出名字立即送司令部
在动荡的战争时期,烽火连天,许多士兵长期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导致亲人们误以为他们已经阵亡。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父母始终不放弃寻找子女的希望,陈锡联便是其中一位坚持不懈的父亲。
1947年,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地区,由于对地形不熟悉,需要找一位当地农民帮忙指引方向。这位农民带领队伍走了一段路后,突然表示要回家照顾年迈的母亲。战士们感到疑惑,难道他家里没有其他亲人可以照料老人吗?
农民接着告诉战士们,他还有个哥哥叫陈锡联,已经离开家18年了。战士们一听,马上把他带到了司令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件事。
【“小钢炮”陈锡联】
陈锡联的童年是在湖北黄安度过的,家境十分贫寒。他父亲早早离世,留下他和兄弟与母亲艰难生活。
为了帮家里分担压力,他天天都得去山坡上给地主家割草喂牛,手上被草叶子划得全是伤口。能吃的东西只有那块硬邦邦的窝头,简直跟石头一样难啃。
生在穷人家已经够惨了,更倒霉的是赶上了战乱时期,到处都是土匪作乱,特别是黄安那一带,经常被土匪骚扰。一听到山里响起枪声,陈锡联的母亲就赶紧带着他和弟弟往山上跑。
当地的地主与山匪沆瀣一气,陈锡联一家被迫缴纳沉重的租税,连赖以生存的土地也面临被侵占的威胁。面对如此不公,年幼的陈锡联满腔怒火却无力抗争,只能在心中立下誓言:终有一日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1929年,黄安遭遇严重干旱,农田几乎绝收。陈锡联和母亲迫于生计,前往地主家借粮,却遭到恶言相向,被粗暴赶出门外。面对如此不公的待遇,陈锡联心中充满愤怒,无法理解为何自己要忍受这样的苦难。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队伍抵达了村庄。士兵们衣着朴素,态度平和,没有摆出任何威吓的姿态,也没有强迫村民做苦力。他们在村头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宣传站,向村民讲解加入共产党和推翻地主阶级的道理。
陈锡联混在人群里,被那些激动人心的话语深深打动。从那天起,他每天都会跑到村口,认真聆听我军讲述革命故事。没过几天,他下定决心,向母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他要参军,投身革命事业。
陈锡联的母亲得知他想参军后,立刻反对,觉得他年纪太小,不适合当兵。部队那边也是这个意思。为了阻止他,母亲甚至用绳子把他和自己绑在一起,防止他偷偷跑掉。不过,陈锡联已经铁了心要参军,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次日清晨,陈锡联趁母亲未醒,悄悄解开绳索,轻手轻脚离开家。刚出家门,他便飞快跑到村口,直接向站岗的战士表明心意,大声说要加入队伍,投身革命事业。
一位母亲发现儿子失踪后,立刻赶到村口向解放军解释,称孩子年纪小不懂事,说的话当不得真。但陈锡联坚持表示自己要投身革命事业。面对儿子的坚定决心,母亲无奈之下只得同意,并恳请其他战士多加关照。
陈锡联毅然投身我军,尽管年纪尚轻,却毫不怯战。他在战场上表现得机智灵活、行动敏捷,屡建奇功。其中一次战斗的出色表现,更是让他声名鹊起。
1931年3月,我军计划对双桥镇发起进攻。当时陈锡联参军还不到两年,战斗一打响,他就紧跟指挥员的命令,快速接近敌人阵地。然而,敌人在此时突然发动攻势,我军旗手中弹倒下,失去了旗手,部队的指挥信号也因此中断。
陈锡联毫不犹豫地举着红旗,紧握步枪,带头冲向敌人。尽管子弹多次从他身边飞过,他始终没有退缩或放弃。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他带领部队成功突破敌方防线,并俘虏了敌将岳维峻,最终占领了双桥镇。
在战争结束后,我军举行了一次表彰大会,特别嘉奖了陈锡联。他的营长在会上提到:“虽然廉甫年纪轻,身材也不魁梧,但在战场上他毫不畏惧,勇猛无比,就像一门威力十足的小钢炮。”
从那天起,陈锡联在部队里就有了“小钢炮”的外号。在之后的多次战斗中,他始终勇敢面对敌人的凶狠和狡猾,也不怕艰苦的作战条件。毛主席还称赞他是“钢铁般的战士”。
1937年,陈锡联担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时,注意到阳明堡镇方向频繁有大批飞机起降。他据此推测,日军很可能已经修复并重新启用了当地的机场。
考虑到敌方的存在对我方构成重大威胁,陈锡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突袭战术对付日军。然而,国民党方面得知这一计划后,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认为该地区日军兵力雄厚,实施偷袭无异于痴人说梦。
陈锡联并未理会外界看法,他迅速拟定作战方案,率领部队在夜间发起突袭。伴随着连续的爆炸声,阳明堡机场及其停放的飞机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消灭了上百名日军。这一战果赢得了朱德的高度赞扬。
陈锡联对赞誉并不在意,他一心只想着尽快结束革命事业,好回到家中与亲人相聚。然而,他未曾料到,这一别竟是十多年之久,直到那时,他们一家才得以重逢。
【农民带路】
1945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获胜,人们期盼着和平的到来。然而,蒋介石却突然挑起内战,导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47年,刘邓大军向大别山进发,陈锡联受命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前往黄安地区执行任务。
抵达黄安时,眼前的一切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尽管已经离开这片土地整整18年,但这里的景象依然那么亲切,让我不禁感慨万千。然而,革命事业尚未完成,我深知此刻还不能回到家中。
陈锡联迅速组织部队行动,派遣一支精锐队伍从皖西出发,向麻城方向挺进,准备打响一场决定性战斗。
这支队伍对附近区域不太了解,为了确保不迷失方向,队长打算找个本地人帮忙指引。刚好在路上碰到了一位附近的村民。
这个人看起来四十岁左右,身形偏瘦,穿着一件褪色的旧棉袄,背上背着一个小竹篓,里面装了些干粮。
我军提出请求后,对方爽快答应了。但经过几段曲折的山路后,他突然表示要回家照顾母亲,无法继续前进。战士们对此感到意外,随即问他家里是否还有其他亲属。
农民提到他有个哥哥,自从参军后就音讯全无。今天他原本没打算外出,但母亲听说解放军会来这儿,就让他出来打听一下哥哥的下落。
士兵们听了这番话,心里很有共鸣,毕竟他们自己也因为参加革命好多年没回过家了。他们马上追问那个农民,你哥叫啥名字?说不定我们还认识。农民回答说,我哥叫陈锡联,我叫陈锡礼。
士兵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心里顿时咯噔一下,暗自琢磨这个农民会不会是咱们司令员的亲兄弟。为了核实陈锡礼的话是否可信,他们马上把这事报告给了上级领导。
杜义德政委听到情况后,马上安排了几名战士护送这位农民回家,还特意让人把他年迈的母亲也接到指挥部。当他们一行人到达农民家中时,老人家看到这么多陌生人突然到访,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连忙追问自己的小儿子是不是闯了什么祸。
陈锡礼赶紧扶着母亲,激动地告诉她:“妈,哥哥还活着!”听到这话,老母亲眼眶湿润,身体微微颤抖,随后在战士的陪同下,缓缓向6纵队司令部走去。
杜义德马上联系了仍在3纵队指挥部的陈锡联,告诉他母亲一直在四处寻找他,现在已经被接到这里。陈锡联听到这个消息,一时愣住了,他从未想过还能有机会与家人重逢。他立即动身前往6纵队指挥部。
【感人母子情】
他到达6纵队指挥部时,天已经黑了。他注意到母亲和弟弟坐在一条长凳上,彼此对视着。
陈锡联迅速走到母亲面前,双膝跪地,母亲慢慢站起来,手微微发抖,将儿子紧紧抱住。陈锡礼站在旁边,眼中闪烁着泪光。
陈锡联与战友的相聚转眼即逝,翌日他便接到上级急令,要求6纵队立即开拔前往新战区执行任务。在营地中央,三人进行了简短的告别。
陈锡联凝视着母亲和弟弟,从怀中取出仅有的两枚银元,这是他唯一能留给母亲的财物。他慎重地将银元放入母亲掌心,并承诺一旦国家解放,必定接她去过安稳日子。
经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全国革命形势已经奠定基础。1949年,随着蒋介石退守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0月1日正式成立。与此同时,陈锡联也实现了自己从小立下的志愿。
中央正式任命他为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后,他在工作逐步步入正轨时,打算把母亲接到城里一起生活。然而,母亲认为自己大半生都在农村度过,难以适应城市环境,因此婉拒了儿子的提议。
陈锡联嘱咐弟弟要好好照顾母亲,原本打算等有空就回去陪母亲聊聊天,结果工作一直脱不开身,始终没能回家探望,最终却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1954年,陈锡联接到弟弟的电话,得知母亲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垂危,且口中一直呼唤着他的小名。闻讯后,陈锡联立即放下手头事务,火速赶回家乡,然而最终还是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他回到家时,母亲已经离世。他忍不住放声大哭,责怪自己没有尽到孝道,未能好好照顾母亲。随后,他将母亲安葬在家乡的山坡上。那里是他小时候放牛的地方,承载着他与母亲共同的回忆。
陈锡联在母亲墓前久久不肯起身,内心深处的愧疚让他难以释怀,最终在长时间的跪拜后默默离去。1997年,李先念纪念馆在红安县正式开馆,作为李先念的亲密战友,陈锡联受邀出席了这一重要仪式。
年过八旬的陈锡联将军又一次踏上归途,经过数小时的奔波,他来到了一片杂草丛生的山坡。面对被灌木遮掩的小土堆,站在坟前的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失声痛哭。
“妈,我特别想您。妈,我来见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