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皇后为何大都出身卑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
曹魏立国后,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中宫皇后大都选自卑贱。
曹操的妻子武宣卞皇后,出身倡家,就是倡优家庭。家庭出身连士农工商的商人都不如,几乎是最下等家庭。
在丁夫人和曹操离异后,曹操就把她扶为正室,一点都不嫌弃她的出身。
东汉末期,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世家大族,世家大族互相联姻,曹操不找一个世家大族之女结为夫妻,以利其事业,确实不一般。
有其父必有其子,曹丕即位后,宠爱郭贵嫔,而这个郭贵嫔出身更卑贱,她是奴隶出身。
郭贵嫔早年丧父丧母,因为战乱,沦为铜鞮侯家的奴隶,但她命很好,兜兜转转居然进了魏太子曹丕的东宫,从此母鸡变凤凰。
曹丕篡位后,没有立甄宓为皇后,而是立郭贵嫔为皇后,郭贵嫔从此母仪天下,是为文德郭皇后。
甄宓是曹叡登基后追封为文昭甄皇后,她的出身理论上讲也不高贵,她原本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袁氏兵败后被曹丕纳为妻子,所以甄宓算是败军之妻。
2
魏明帝曹叡有两任皇后,第一任皇后是明悼毛皇后,毛皇后的父亲是典虞车工,也就是制造车辆的工匠,属于士农工商的工人阶层。
古代的工人可没有现在的工人地位高,他们不能当官,也算是底层劳动人民。
毛皇后父亲毛嘉突然富贵后,还闹了不少笑话,让世家大族耻笑。明帝册封毛氏为皇后后,命令文武百官都去毛嘉家宴饮,无非是为了抬高毛家地位。结果毛嘉表现粗鲁无知,开口闭口以“侯身”自称,翻译下就是“侯爷我”的意思,成为当时的笑谈。
其实毛氏并不是曹叡正妃,曹叡在做平原王时,先纳河内人虞氏为王妃,虞氏在当时虽不是杨袁之类的高门显贵,但也是上流阶层。
论资排辈,曹叡立皇后怎么也得是虞氏,可曹叡偏偏立了出身低微的毛氏为皇后,这让虞氏愤愤不平。
太皇太后卞氏(武宣卞皇后),也就是曹叡的奶奶,去劝慰虞氏,结果这个孙媳妇太不识好歹,居然当着卞后的面说:“曹氏从来好立贱人为后,没有过以德取人的时候。然而皇后管理六宫内事,皇帝执掌天下大政,两人的职责本是相辅相承的。如今皇上没有一个好的开端,必然没有好的结果。也许皇上就要亡国丧祀,断送祖宗创立的江山社稷!”
卞太后也出身微贱,虞氏当着卞太后的面这么说,这情商简直低的令人发指。
更无语的是,虞氏诅咒曹魏“亡国丧祀”,简直就是找死。
曹叡知道后大怒,直接把虞氏送到邺城幽禁。
曹叡没有杀虞氏,恐怕也是忌惮虞氏家族的势力。
曹叡的第二任皇后明元郭皇后,倒是出身河右大族,但因为战乱,家族破灭,她没入宫中为宫女,理论上出身也是低贱。
3
曹魏的五位皇后,要么出身微贱,要么是被掳掠入宫,都没有显赫的背景。
那么问题来了,曹氏为何不与世家大族联姻?反而和贫贱门第结亲?
有一个推测比较合理,那就是汉朝外戚干政的教训太过惨痛,王莽篡西汉,何进亡东汉。曹魏作为后继者,肯定要想办法规避外戚干政。
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般前朝最坏的制度,后朝都力图规避。
自曹操开始,就力图规避世家大族对朝政的掌控,曹操是想建立一个“法家寒族”政权,以此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按照他的立国路线,自然不会和世家大族联姻。
曹丕继位后,为了篡汉自立,不得不向世家大族妥协,但他还是尽量避免世家大族之女做皇后,倘若世家大族又是外戚,那就会尾大不掉。
曹叡也基本上遵循了曹操曹丕的路线,不把世家大族之女立为皇后。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皇后出身卑贱固然没有了外戚干政的风险,但也让皇室少了一个强大的同盟。
司马氏篡魏时,没有一个外戚集团能施以援手,岂不可悲?
所以,前车之鉴要客观看待,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