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淮海战役的大功臣,错失1955年大授衔,女儿当上国务院副总理
“瑞龙同志:送来联合支前各件,均已阅悉。我完全同意该会所作各项决定,请即依照执行。 ”
这是1949年1月10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胜利后,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给华东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刘瑞龙的亲笔信。
寥寥数语,充分显示出邓小平对刘瑞龙的信任,以及对他在战斗中所作贡献的赞扬。
世人皆知粟裕、陈毅等在淮海战役中用兵如神,却往往会忽略刘瑞龙这个至关重要的大功臣。
他被誉为“543万民工领头人”、“80万小推车引航者”,其功劳“不在粟裕之下”。
遗憾的是,一身功勋的刘瑞龙却错失了1955年大授衔,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9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三大战略决战,摧毁了绝大部分国民党军事力量,牢牢掌控了国内局势。
而在这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称得上是“决战中的决战”了。
这场战役关乎着华东和中原的归属,因此国共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资源。国民党军队投入了80多万人,解放军“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共投入60多万人。
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从海州、商丘、薛城、淮河,对国民党军队形成合围之势。
如此浩大的场面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后勤保障问题。
古人已经告诉过我们打仗时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60万大军的粮食消耗、武器补给等该如何调度,由谁指挥?
对战事的成败来说至关重要!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十分重视会战中的后勤保障工作,慎重商讨后决定把当时任豫皖苏分局财经办主任的刘瑞龙调回驻齐鲁大地的华东野战军,主抓后勤工作。
中央军委再三强调“这一战役将比济南战役规模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们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准备,方能开始行动。”
刘瑞龙在接到任命后即刻赶赴“华野”,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后勤筹备工作。
他先是分析了大兵团集中作战、各部队协同作战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对参战部队的物资补给、战场救护、伤员后送、粮弹转运、民工调配以及交通修复等后勤和支前工作,都做了深入研究和具体部署。
接着刘瑞龙深入基层,实地考察。
他一方面进入基层部队,调查了解前线部队的生活情况和供需状况,掌握兵马数量等关键信息。
另一方面,刘瑞龙深知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
他带领后勤的同志经常与地方党政机关紧密联系,协同地方党组织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活动。
提出了诸如“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送什么。”“军队打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等极富号召力的口号。
这些工作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群众“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轰轰烈烈的革命热情。
由于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做得好,许多老百姓不顾家境贫寒,倾其所有﹐踊跃支前。
在战前仅华东地区就动员了随军民工和二线民工60余万人,运送1.8亿斤粮食到战区附近。
同时也布置了以淮海战场为中心的运输供应网,设立了许多民工站,大力抢修了铁路、公路等。对伤病员和转运治疗及军需物资的供应也做了详细的安排。
充实详尽的战前后勤准备工作使得淮海战役一开打,我军就牢牢占据了上风。
可随着战事的“过于顺利”,原来预设的粮站、兵站、医院都被远远甩在后面,后勤部门的运输部队也差了先行军一大截,粮食供应状况频出。
刘瑞龙此时又当机立断,一面组织部队就地筹措粮草,一面发动群众,组织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赶运粮食,连上前方的担架都捎带上了粮食。
这才让前方作战的将士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使“华野”全歼了黄百韬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的胜利。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开始后,部队的伤亡开始提高。
此时刘瑞龙不仅要面对粮食物资的运输问题,还有伤员转运、道路抢修等问题。
他再次以自己极好的口碑发动群众。
(抗日战争时期,刘瑞龙曾任淮北苏皖边区行署主任,群众基础深厚)
带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边区人民,像当年支援新四军抗日一样,村村户户,男女老少,全力投入后勤服务。
他们不辞辛劳,帮助解放军带路、构筑工事、照料伤员、烧水送饭。
及时解决了部队面临的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战役共出动民工543万人。
(其中随军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
担架206000副,大小车881000辆,挑子30500副,牲畜767000头,船只8539 只,汽车257辆,实用粮食43476万斤,各行政区为淮海战役筹运粮食96000万斤。
作为后勤战线上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刘瑞龙不仅积极贯彻了上级的指示,还做了大量的具体协调工作。
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富有远见卓识的后勤领导才能,以及身先士卒、脚踏实地的革命精神,可谓是居功至伟。
但他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而是把一切功劳归结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人民的通力协助。
他曾这样说道:获得如此巨大战役的胜利,决定因素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总前委领导的正确,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
如此心胸气魄,让人敬佩叹服!
其实刘瑞龙不止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投身革命,是我党老一辈的高级干部之一。
他从1925年起即投身革命,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他顶着白色恐怖的压力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红十四军的创始人之一。
他经历了工农武装的初步建立、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阶段,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
一直以来,“廉政建设”都是抗日根据地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毛主席曾多次提出要
“铲除贪官污吏,建设廉洁政府”。
而刘瑞龙在这一点上做得十分出色。
1941年到1945年期间,他在担任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淮北区党委副书记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和加强淮北边区的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淮北人民的一致称赞。
刘瑞龙主持制定的《淮北行署施政纲领》,成为了各地抗日根据地政府施政参考的目标。
在日寇、国民党军队的轮番压力下,刘瑞龙依旧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坚持“贯彻精兵简政工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惩贪污,适当调剂,力求减轻民力负担”。
他多次呼吁各县、区、乡积极开展反贪污思想教育,大力提倡节约,“要使每个干部做到涓滴归公,不用一个来路不明的钱,不浪费公家一文钱”。
还要求严格审查账目,惩办贿赂性质的送礼分子。
他深刻地指出,贪污的实质就是“偷盗革命的财产”,共产党员贪污的后果是“开除党籍,还要受处分”,没有廉洁作风的政府其性质就“不是革命的政府,也不是人民的政府”。
刘瑞龙自己也以身作则,据其下属王光宇回忆,刘瑞龙的生活作风十分俭朴,待人热情。
有时自己到他那里汇报工作,赶到饭点,他就随便弄点小菜,两人一起吃饭,边吃边谈,轻松自如,无拘无束。
他的群众观念极强, 时时事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经常教导下属: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动和组织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斗争,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认真切实地实行政治经济的改革。
刘瑞龙强调说: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主要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发动武装起义;现在要着重搞“三减”(减租、减息、减税)、“三抗”(抗租、抗息、抗税),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刘瑞龙在淮北先后工作了6年时间,卓有成效地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廉政建设的成功实践为边区新民主政权赢得了军心、民心,边区政府被群众誉为“最廉洁的政府”,刘瑞龙被淮北人民称赞为“我们的好主任”“根据地人民的群众领袖 ”。
1945 年 10 月,刘瑞龙调任苏皖边区政府第一副主席,虽然他离开淮北已近 80 年,但直到今天,淮北人民依然惦念他。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有功勋、有民心的好将领,却在1955年大授衔中错失良机,这又是为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后,熟悉地方事务的刘瑞龙被任命为华东局农业委员会书记,开始了其农业上的“革命生涯”。
由于离开了部队到政府机关中任职,自然也就没有了授衔资格。
不过刘瑞龙却并不在意,经过他的苦心耕耘,其在农业上再次做出了一番不俗的成就。
他主持编撰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并且在长期领导农村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农业思想,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他所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大量文字材料,为研究我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不得不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刘瑞龙不争不抢,默不作声地充当“革命事业中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1987年,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成立,已经垂暮之年的刘瑞龙依旧坚持要担任学会名誉会长,想用自己的影响力壮大农学会的发展。
可第二年在中国农史学会年会期间,刘瑞龙就由于过度操劳而不幸离世。
他为中国农史事业的发展可谓是鞠躬尽瘁,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也功劳重大。
刘瑞龙虽然去世了,可他留下的精神还在激励着我们,同时他的子女们也继承了他的遗志,都成长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他一共有4个孩子,一子三女,全部都出人头地了。
儿子刘延伸自小就成绩优异,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有着不俗的造诣。
长女刘延淮是中国专利局的专家,一直从事专利文献研究、专利情报的计算机检索服务和联机检索技术研究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多项“专利平台”的研发工作。
三女儿刘延宁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也是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高级工程师,参与规划并主笔了国家发改委的多项科技系统方案。
至于二女儿刘延东更是不得了,其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
在 2011年4月12日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上,刘延东还赠送给了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一张自己父亲拯救美军飞行员的照片,让与会之人都勾起了无限的回忆。
相信他的子女们如此优秀,刘瑞龙也一定倍感欣慰,子女们代替他继续为国家、为人民做着贡献。
不管身在何处,不管是名耀四方或是籍籍无名,刘瑞龙都始终坚持做实事,办好事,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们的信念操守。
正因为如此,人民才会在他们离去这么多年后依旧怀念他们!
来自:刘瑞龙与淮海战役 刁恩厚 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8-09-01 中国会议
淮海决战中的华野后勤部长刘瑞龙 史文敏 党史纵览 2010-09-15
指挥百万“民工大军”的刘瑞龙——纪念刘瑞龙同志诞辰100周年 庄重 铁流19(下)——庆七一“学习先辈革命精神,传承党的光荣传统” 2012-05-01 中国会议
刘瑞龙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推进廉政建设 李国忠 党史文苑 2023-10-15
刘瑞龙农业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羌建 马万明 农业考古 202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