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美“乒乓外交”的泗洪人
许必华(1933.10—2022.10),泗洪县界集镇人,新华社高级记者。1943年进入淮北行署下属的淮北教育出版社当“红小鬼”,1948年进入新华社驻淮北支社、分社;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新华社工作,历任机要员、记者、编辑、高级记者、驻外首席记者、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等职。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1963年随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出访东南亚,用镜头定格东方大国的外交风采;而1971—1972年的中美“乒乓外交”,作为新华社唯一随团摄影记者,许必华全程参与互访,捕捉了中美关系破冰的一个个难得的历史瞬间,是中美“乒乓外交”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见证美国乒乓球队历史性首访
1971年3月28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正式开幕。比赛过程中,美方发生了一个“意外”,美国选手科恩错上了中国队的专车。此时,敏感的中国选手庄则栋想到出发前周恩来总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嘱托,一声“哈罗”,主动上前,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和这位美国运动员握手交谈,并送给他一块杭州织锦留作纪念。有意思的是,第二天,科恩刻意早早地等在了中国队经过的地方,送给庄则栋一个别着美国纪念章的运动衫。比赛快结束时,与许必华接触较多相交甚好的美国乒协主席斯廷霍文不断向中方示好,表示中国运动员水平很高,如果美国运动员能去一次中国,一定能学到许多有益的技术,也希望中国选手到美国去。美国运动员要求访问中国这个消息,让中国代表团惊呆了,当时正处在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中美任何接触都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联想到科恩上错车看来表面是意外,实质应该是试探。面对美方抛来橄榄枝,中国代表团立刻电告北京,周总理希望在此次活动中在中美关系上做点文章,毛主席也认为可以为美国官方访华创造良好氛围,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斯廷霍文得此消息高兴得手舞足蹈,说:“我们能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比我们拿到冠军还高兴。”中国选手庄则栋与美国乒协主席斯廷霍文4月10日,锦标赛一结束,美方一行15人迫不及待地来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在首都体育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美国朋友还游览了长城、故宫,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在古老的国度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善意和热情。许必华此次虽没有安排报道任务,但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仍“全副武装”——身背照相机手拿闪光灯,随团观察各方反应,拍摄难得瞬间。其中最重要的是关注美联社驻东京记者罗德里克的反应,此人20年前常驻中国,十分关心中美关系的发展。这次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他也“挤”了进来。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一眼就认出了他,向他表示欢迎,他向周总理提出如何看待美中关系问题时,周总理对他说:“现在,门打开了。”
班车上中国选手庄则栋(前左)与美国选手科恩(前右)亲切交谈民间搭台,官方唱戏,一明一暗,心照不宣,事态发展也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意志。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10月25日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合法席位、同时驱逐蒋介石集团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签署《上海公报》,美国第一次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忽如一夜春风来,冷冻20多年中美关系的坚冰融化了。周总理认为在中国外交攻势中,以乒乓球这种“民间先于官方”的访问是极好的方式。为回应美方善意,中国决定派民间性质的乒乓球代表团回访美国。代表团组成精心安排,团长庄则栋是著名运动员,副团长李梦华是国家体委主任,另一个是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副司长钱大镛,是不是“民间”性质,一切尽在不言中。1972年新年刚过,新华社就通知许必华做好准备,由其一个人随团访问,负责摄影和文字报道,因考虑兼访加拿大、墨西哥、秘鲁工作量大,经与外交部协商,新华社派国际部副主任李楠一同前去负责文字报道。接受任务后,许必华深感责任重大,迅速投入准备工作:到国际部资料室、总社图书馆、摄影部图书馆、照片资料室寻找美、加、墨、秘四国文字资料、照片资料,熟悉四国基本情况,并从新华社摄影部借了一台当时新购的最先进的莱卡M4照相机。一切准备就绪,临行前,许必华、李楠和运动员被通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总理要为大家送行,听说总理还拖着病体大家无比激动。一向心细的总理怎能放心得下这次访问,他向代表团详细阐述这次访问意义和重要性,要求每一位成员都要小心谨慎、注意细节、注意保密、注意安全、注意身体,随后对在场人员逐个问一问,交代几句。总理的嘱托让大家心暖暖的,更坚定了圆满完成此次访问的决心。
许必华“全副武装”随代表团出访美洲四国
回访美国感受了超高规格接待
中国代表团的回访把中美“乒乓外交”推向另一个高潮。1972年4月12日中国代表团在加拿大访问一结束,欢迎中国代表团的美国波音737专机就到了渥太华机场。美国乒协主席斯廷霍文、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员、记者团早早从美国赶来,恭候中国朋友登机。飞机起飞了,中美双方的记者们忙碌起来了。“长枪短炮”相互采访录音摄像交流,美方安排精心细致,派出多位会讲汉语的美国人和美籍中国人随团采访,增加和谐气氛。和许必华相谈甚欢的一位是美国之音记者北京人,另一位是美国一家电视台记者苏州人。▲美国底特律欢迎场面盛况空前
▲一对美国母女摇着中国国旗、打着中文标牌欢迎中国客人
▲4月14日,中美友谊赛中中美运动员混合双打
▲为烘托气氛,美国黑人乐队现场为比赛伴奏
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本次访问的重头戏。在美方安排下,许必华和其他成员参观了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国会大厦、白宫、航天博物馆等地,美方还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刚到华盛顿,美方就透露:尼克松总统要接见中方代表团。如何见?代表团经报毛主席、周总理,接到回复: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是民间的。深夜接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尼克松在白宫玫瑰园接见中国客人。玫瑰园是白宫前面椭圆形小草坪,为体现非官方性质,美方作出巧妙安排,用绳子把玫瑰园圈起来。只有全体运动员可进入圈内,受尼克松接见,其他人在圈外,这包括中方两名副团长、常驻联合国代表,美方基辛格等,许必华是唯一允许进入园内的摄影记者。不一会,尼克松带着微笑进来,一一握手,然后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逐个和运动员交流,气氛轻松愉快。为留下这难得的镜头,许必华相机一刻不停。因距离太近,莱卡相机35mm拍不下尼克松和运动员的合影场面,就向后退到绳边,让绳外着急的美国记者一片吼叫,只得蹲下拍下这个瞬间。之后,尼克松又向南边走来,把手伸向圈外的中国随行人员,表现得比见到运动员还高兴。和李梦华和钱大镛谈得热烈而投机,交流时间远远超过和运动员见面时间,谈话内容已经涉及中美关系了。“乒乓外交”实实在在把乒乓落在外交上了。
▲4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白宫南草坪接见中国代表团
▲尼克松和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李梦华、钱大镛交谈
球打到联合国给世界带去和平
结束华盛顿访问,许必华随代表团一行访问纽约,参观了联合国大厦,乘船到哈德逊河口自由岛上参观自由女神像和看黑人舞蹈表演。许必华记忆最深刻的是中国运动员在联合国安理会大厅为各国外交官表演乒乓球绝技。联合国安理会大厅平常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各国外交官为了本国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唇枪舌剑,甚至发生肢体冲突。中国乒乓球队的到来,会场熟悉的桌椅不见了,代之以墨绿色的乒乓球桌和低矮的折叠椅,各国外交官全成了观众。场内运动员清一色全是佩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中国人。男、女单打,男、女双打轮流进行,因为是表演赛,运动员尽兴发挥,场上,运动员闪转腾挪、奔跑跳跃,小球在桌上来回闪烁。特别是攻击型选手、世界冠军庄则栋和防守型选手张燮林一攻一守的对决,一个球要打30多个来回,让外交官们看得目瞪口呆,脑袋不停随球左右转动,啧啧称赞掌声不断。昔日大厅内的争吵,今天变得格外轻松祥和。许必华按下快门一一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最高兴的是拍摄了一张以联合国标志为背景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打球的照片,这也是绝无仅有的。庄则栋也非常兴奋地对许必华说:“能把球打到联合国,世界上只有中国了。”4月19日,在联合国大厅中国乒乓球选手为各国外交官表演乒乓绝技(正面为张燮林、背对为庄则栋)
联合国乒乓表演和观看完黑人芭蕾舞过后,许必华和新华社联合国分社记者钱嗣杰马不停蹄奔赴联合国分社,冲胶卷、放照片、向北京发稿,忙到凌晨2:30,回到旅馆刚睡不到多会,就催促起床,收拾行李直奔机场去访问洛杉矶、旧金山。18天的美国访问结束后,美国乒协主席斯廷霍文又用专机把代表团送到墨西哥,再返回美国。
中美“乒乓外交”改变了中国同时受两个霸权主义国家威胁和制约的不利局面,打破了外交孤立,树立了大国形象,扩大了的朋友圈。两年后,共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或恢复了正式外交关系。毛主席指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决定委派驻外记者,许必华因有扎实的西班牙语功底,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派驻拉丁美洲近20年,他深入研究常驻国智利、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发表了大量新闻稿件。先后出版《漫游印第安之邦》《地球那边的世界》《两洋挟持的土地——中美洲七国》《遨游瞬间世界》《遗失的印加帝国》《玛雅:我心中的谜》《十三层天,九层地狱》等著作。50多年前的中美“乒乓外交”佳话今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中美关系也在跌宕起伏中前行,许必华以他真实的历史记录告诉全世界,友好交往与和平安宁永远是人类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