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价格持续下探,国产车高端化趋势明显,消费者该如何理性选择
合资车“骨折价”大甩卖,国产车却“膨胀”自信涨价?
这年头,难道是“穷的越穷,富的越富”?
咱们消费者,就活该当“韭菜”被轮流割?
2023年这汽车市场,真让人看不懂。
你看那合资车,哎呦喂,简直是“跳楼大甩卖”!
上汽大众ID.3,直接降价3.7万,这力度,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还有广汽本田,什么雅阁、皓影,全都加入了“降价套餐”。
你说他们图啥?
还不是被逼的!
新能源转型慢半拍,市场份额眼看着被国产车一口一口蚕食,再不降价,怕是连汤都喝不着了。
你品,你细品,当年高高在上的合资车,如今也得放下身段,低头哈腰求生存。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味道了?
可别高兴太早,以为捡到便宜了!
合资车是降了,那国产车呢?
呵呵,那叫一个“膨胀”!
这不,蔚来汽车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ET7,直接奔着40万+的价格去了。
你说它技术好不好?
那肯定好!
但问题是,这价格,老百姓买单吗?
很多人心里嘀咕:蔚来这牌子,真能撑得起这么高的价吗?
别到时候,“高端”没玩明白,先把口碑给作没了。
还有理想L9,2022年上市的时候,那口号喊得震天响:“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 恨不得把所有能堆的配置都堆上去,空气悬架、激光雷达、双Orin芯片……乍一看,确实挺唬人。
但仔细想想,这些配置,真的都用得上吗?
说白了,就是“军备竞赛”,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还不是消费者买单?
更别提2022年底,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正式结束。
好家伙,补贴一退坡,比亚迪立马宣布涨价,虽然涨幅不大,也就两三千,但这信号,可是相当明显:靠补贴过日子的时代过去了,以后要靠真本事吃饭了。
但问题是,这“真本事”到底有多少?
咱们冷静点,仔细想想——国产车涨价,真的是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提升吗?
国产车这几年进步确实大,屏幕是越做越大,语音助手也越来越流畅,智能驾驶也开始普及……但这些,说白了,都是“面子工程”。
核心的三电技术呢?
底盘质感呢?
长测耐久性呢?
就拿智能驾驶来说,现在吹得天花乱坠,什么自动泊车、自动变道……可真到了下雨天、晚上、道路施工的时候,这些“高阶智驾”又有多少能派上用场?
还不是得老司机自己握紧方向盘?
还有电池安全、热管理、软件稳定性……这些“里子工程”,依旧是层出不穷的“成长烦恼”。
可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有些国产车企已经开始自信到:“不需要打价格战了,我们可以涨价!”
你说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眼熟?
这不就是当年加价提丰田、雷克萨斯那一套吗?
只不过这次,换了一个“国产新能源”的壳。
当年合资车是怎么“割韭菜”的,大家心里都清楚。
加价提车,服务态度差,店大欺客……现在,某些国产车企,是不是也开始有点飘了?
还记得当年打车平台、外卖平台刚兴起的时候吗?
疯狂补贴,用户体验好到爆。
可等到他们“一家独大”之后呢?
价格越来越贵,抽成越来越狠,规则越来越“平台说了算”……
汽车行业,会不会也走上这条老路?
商业世界里最不可靠的,就是“企业的良心”。
我不在乎它们到底是“合资”还是“国产”,我在乎的是,这个市场——有没有“对手”存在!
有没有价格战,有没有技术战,有没有品牌战……有没有竞争对手,在逼着他们继续进步、继续卷配置、继续讲良心!
奇瑞汽车这几年闷声发大财,出口量一直稳居第一。
他们是怎么做的?
靠的就是性价比!
吉利汽车收购魅族手机,加强智能化布局,也是为了提升竞争力。
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有鲶鱼效应,需要有搅局者。
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真正受益。
如果有一天,国产车真的“一家独大”了,到时候,谁来“约束”他们?
谁能保证他们不会重蹈覆辙,甚至卷得更凶?
希望国产车企,在追求高端化的别忘了初心,别忘了自己当初“为谁而战”。
也希望消费者,保持理性,别被“爱国情怀”冲昏头脑,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别到合资车的“韭菜”刚割完,又轮到国产车来“噶”一刀,那可就真成了“左右挨耳光”了!
希望这市场,卷的再狠点,让消费者能占到更多便宜,这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