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叙利亚吃的亏,给中国提了个醒:一旦台海冲突,死守3关

历史 04-28 阅读:124 评论:0

大家对叙利亚这个国家应该不陌生吧?

从2011年开始,它就老是上头条新闻,战争啊、难民啊....

我们来定位一下:

它北边是土耳其,东边是伊拉克,西边是地中海和黎巴嫩,南边隔着约旦就是以色列。

这地方连着亚欧非三大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啥叙利亚这么惨?

叙利亚的苦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从历史上看:

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被埃及人、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过。

二战后,又被法国“托管”了20多年。

这些外来势力每换一次,当地人就遭一次罪。

叙利亚人口中,68%是逊尼派穆斯林。

但掌权的阿萨德家族却是什叶派的一个小分支——阿拉维派,只占人口15%左右。

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埋下了混乱的种子。

叙利亚虽然自己石油不多(仅约25亿桶)。

但它位于石油通道上,又有地中海港口。

谁控制了叙利亚,谁就能卡住中东石油的脖子。

这就是为啥俄罗斯、美国、土耳其都在这儿抢地盘。

现代悲剧是怎么发生的?

2011年,阿拉伯之春运动蔓延到叙利亚,一些年轻人开始要求改革。

结果,局势迅速升级成武装对抗。

然后,你猜怎么着?

各国趁机插手:

俄罗斯支持阿萨德,原因很简单。

他们在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港,有唯一的地中海军事基地。

美国支持反对派和库尔德人。

表面上是“促进民主”,实际上是为了牵制俄罗斯和伊朗。

伊朗派出“圣城旅”支持阿萨德,因为他们都是什叶派阵营。

沙特和卡塔尔,资助逊尼派,对抗什叶派影响。

耳其既打库尔德人,又想推翻阿萨德,还要防ISIS扩散...

大国在这里各有盘算,叙利亚成了他们的“代理人战场”。

最惨的是谁?

普通叙利亚人!

十多年战争下来,约50万人死亡,超过一半人口流离失所。

全国房屋损毁率超过30%,经济倒退了30年。

这个曾经有5000年灿烂文明、被称为文明摇篮的古国,如今8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叙利亚人民的苦难,还看不到尽头。

这就是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

弱国无外交,小国难自保。

当你的国家位置太重要,却又实力不够强大时,就容易沦为大国角力的牺牲品。

找个大哥罩

叙利亚这个国家不大,地理位置实在太“香”了——坐落在地中海东岸,扼守着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要道。

其实叙利亚也明白:

这么重要的位置,自己撑不起来,就得找个大哥罩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们就跟苏联联系上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份“友谊”。

这关系铁到啥程度?

叙利亚85%的武器装备,都是俄罗斯货。

俄罗斯在叙利亚建了塔尔图斯海军基地,这是俄罗斯在地中海唯一的军事基地。

上万名叙利亚军官,在莫斯科受训。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2013年,叙利亚疑似使用化学武器。

美国扬言要武力干预,结果俄罗斯立马摆出一副“你敢打就是跟我干”的姿态。

美国最后缩了,没敢动手。

这就是有“靠山”的好处。

俄罗斯赢了吗?

2011年,“阿拉伯之春”浪潮席卷叙利亚。

这下美俄两个大国都坐不住了:

美国这边想:

正好借机把俄罗斯的铁杆盟友阿萨德搞下去,抢占这块战略要地。

俄罗斯这边急了:

塔尔图斯基地不能丢,否则俄罗斯海军就被关在黑海里出不去了!

而且如果阿萨德倒台,俄罗斯在中东就没朋友了。

于是乎,两大国开始了互掐。

美国出钱出枪,俄罗斯2015年直接派兵进驻,派出战机轰炸。

表面上看,俄罗斯是赢家:

救活了铁杆盟友阿萨德政权。

获得了两个军事基地的99年使用权。

但实际上呢?代价太大了:

俄罗斯在叙利亚每天烧掉约270万美元,几年下来已经砸进去80多亿美元。

而俄罗斯自己经济本来就不景气,这笔钱真不是小数目。

现在叙利亚满目疮痍,基础设施损毁,重建至少需要2500-4000亿美元。

这钱谁出?

西方肯定不会掏腰包,最后还得俄罗斯想办法。

俄罗斯现在骑虎难下,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

一撤,阿萨德可能立马倒台;

不撤,就得长期驻军消耗。

叙利亚的粮食是怎么没的?

大家想过没有,叙利亚从2011年打到2022年,阿萨德政权居然硬扛了十多年!

为啥后来突然不行了?

说白了,是因为老百姓吃不上饭了!

叙利亚粮食危机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步步形成的:

叙利亚东北部的哈塞克省和拉卡省是主要产粮区,产全国70%的粮食。

这两地被谁占了?

先是ISIS,后来是美国支持的库尔德武装。

十年战争下来,叙利亚灌溉设备、拖拉机、粮仓被炸烂了。

你家门口天天炸弹轰炸,你还种地吗?

约200万农民逃离家园,变成了难民。

叙利亚战前是粮食出口国,打仗后变成了进口国。

但西方制裁,让叙利亚货币贬值了99%!

一块钱变成了一分钱,拿什么买粮食?

联合国数据显示,叙利亚55%的人口面临粮食不安全,1290万人每天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

还记得苏联解体前的情景吗?

排队买面包的长龙,空荡荡的超市货架...这些画面比核武器更可怕。

再看看中国的情况,我们确实每年进口很多粮食。

2023年,粮食进口量超过1.5亿吨:

大豆:约1亿吨,主要来自美国、巴西

玉米:约2000多万吨

小麦:约1000万吨

有人说:

“这不算啥,中国自己产的粮食够吃,进口的主要是饲料和加工用。”

但问题是:

一旦发生重大危机,这条供应链随时可能断掉!

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至今有效。

对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比任何小国都更重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肚子饿的时候,什么主义、什么制度都是空谈。

能源生命线

先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现代战争离不开石油。

没了油,武器再先进也白搭。

“现代战争是在汽油的海洋中进行的。”

这话一点不假。

叙利亚的“油荒”怎么来的?

战前的叙利亚,每天产原油38万桶,够自己用还能出口。

但一打仗,石油问题立马暴露:

油田被抢,炼油厂被炸,进口被卡。

想进口石油?

门都没有!

美国和欧盟制裁,不允许任何国家向叙利亚出售石油。

明明是个石油出口国,结果打到后期,坦克和飞机却趴窝了。

叙利亚的教训告诉我们:石油对现代国家就像血液对人体一样重要。

一旦血液供应中断,整个身体就会瘫痪。

所以,中国坚持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这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是个能源消耗大户。

2023年数据看,情况有点紧张:

原油对外依存度:77%(国内产2亿吨,进口5.6亿吨)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45%

进口石油主要来源: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安哥拉等

更麻烦的是,中国80%的进口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个只有1.5公里宽的水道咽喉。

一旦发生冲突,这条能源生命线极易被掐断。

这种状况,被军事专家直接称为马六甲困境——脖子上悬着把随时可能落下的刀。

面对这个困境,中国近年来采取了全方位行动:

除了中东,大力开发俄罗斯、中亚、非洲、拉美的油气资源。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就是为了绕开海上风险。

在浙江镇海、山东黄岛、辽宁大连等地建设大型石油储备库。

大力开发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国内油田。

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齐头并进。

经济也垮了

叙利亚崩溃的第三大教训,是关于经济独立的。

粮食没了,能源没了,经济也垮了。

这是压倒叙利亚的最后一根稻草。

内战爆发前的2010年,叙利亚GDP约为613亿美元。

到了2020年,猛跌至120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还不如中国一个三线城市的经济体量!

经济崩溃带来的不只是数字上的下滑,更是整个社会的崩解。

对比叙利亚的教训,中国在经济独立方面的布局就显得尤为关键:

中国,是全球唯一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到最尖端的芯片,产业链完整。

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仍能维持基本的工业生产。

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是最大的经济韧性来源。

一旦外部市场受阻,内需可以成为经济引擎。

除了石油储备,中国还建立了粮食、金属、医疗物资等多种战略物资储备体系,能在危机时刻维持基本经济运行。

人民币国际化、CIPS支付系统、数字人民币等举措,都在构建独立于西方体系的金融网络。

防止像叙利亚那样,被金融制裁“一剑封喉”。

一位经济学家曾经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大国经济就像大象,外部环境再恶劣,也很难一下子把大象饿死;小国经济则像麻雀,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致命。”

如果有一天国际市场关闭,中国能否像叙利亚一样被迅速“饿肚子”?

答案是否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