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陷入困境,毛泽民从陈济棠手上赚了620万银元,养活10万红军

推荐 04-22 阅读:1 评论:0

现在电视上播的《追风者》里头有个情节是这样的:因为国民政府老是拖着不交钨矿,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人就跑到中国来催了。他们要求国民政府赔130万马克的违约金,还打算拿这钱去苏区买钨矿呢。

苏区情报人员也得知德国使者要来中国,他们就想办法把周围的国民党密探给支开了,然后找机会跟德国使者简单聊了几句。可因为国民党政府的阻挠,德国使者说他们没法跟苏区联手,还提议苏区的人去找粤军的头儿陈济棠谈谈。

这部电视剧挺带劲,不过编剧整了个大笑话。从对话里听出来,故事是讲的国军要第三次大“围剿”中央苏区之前那会儿。但那时候啊,苏区的特工怎么可能直接去找德国人买钨矿呢,道理很简单——根本没法运出去。

中央苏区已经遭遇了两次大规模的“围堵”,现在被国军和地方军队紧紧包围,封锁得密不透风。连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都不让流通,更别提那些珍贵无比、能给苏区带来希望的钨矿了。就算退一步讲,钨矿能落到德国人手里,国民政府也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德国人给苏区送援助而不采取行动。

再说,那时候苏区的北边和西边围着的是国民党中央的军队,东边和南边呢,则是两个不同派系的粤军,他们跟老蒋都不对付,矛盾挺深。红军做统一战线工作那是一把好手,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该去找谁谈钨矿的买卖,根本不用德国人来提醒或者搭桥牵线。

电视剧里头讲了个实在事儿,那就是钨矿对中央苏区的发展可真是帮了大忙。苏区里头的钱,七成以上都是靠钨矿挣来的。红军为啥能在赣南那块地儿一直待着,还能壮大到十多万人,钨矿这里头的作用可太大了。

那么,红军到底是怎么得到这些钨矿的呢?在国军重重封锁的情况下,苏区究竟是怎么把钨矿卖出去的呢?

【毛泽民推动钨矿开采】

钨钢是从钨矿里提炼出来的,它是打造武器的好东西,既结实又耐摔,还不怕高温。因为这种特性,它经常被用来做枪炮的管子、军舰的甲板,还有装甲车这些。世界上那些厉害的国家都很需要钨矿,特别是德国。一战后他们被限制了,但从30年代开始,他们又开始准备打仗,扩大军队,所以对钨矿的需求更大了。

但那时候,全球七成以上的钨矿都藏在中国,而中国产的八成钨又都来自赣南,所以赣南被人们叫做“钨的世界之都”。更厉害的是,那儿的钨纯度高达七成,比欧洲市场上常见的五成五到六成五高出不少。可惜那时候中国自己没法冶炼加工,只能全都出口,不过这东西在国际上可抢手了,各国都想要。

赣南那地方的钨矿,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那会儿,就已经有人在挖了。最火的时候,挖矿的人加起来能有十万呢。这些人里头,有的是周边的农民,自己没事就跑去附近找矿;有的是拉上十来个人,组个小队去挖矿;还有的,是大公司组织起来的一帮矿工,专门挖矿。

近代时候,军阀们老是打来打去,钨矿这块大蛋糕大多被那些地方军队给霸占了,成了他们养活军队的关键路子。但这些军阀们觉得挖矿太累太脏,自己不愿意动手干,就想了个法子,让手下官员盯着,找老百姓来干,他们自己呢,就坐等着收税。

最终的情况是,西方的强国们通过一些代理人掌控了矿产。他们故意把矿产价格压得很低,然后采用非常原始的方法随便挖,导致矿难频发。尽管当地人身边就是这些矿产,但他们的生活还是过得非常艰辛。

1929年开头那会儿,井冈山这块革命的地方被国军第三次大举围攻,情况紧张得不得了。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商量后,决定带着红军的主力部队,离开井冈山,往赣南那边打过去,到外面去跟敌人干一场。

红军离开井冈山后,被敌军一路紧追不舍。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来到了江西瑞金。到了这儿,红军决定在大柏地附近,找个险峻的地方,给那些太冲的敌军来个突然袭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红军成功地把敌军两个团给打垮了,还抓了800多名俘虏,包括敌团长以下的官兵。

打完那仗,敌人就不敢再随便追我们了。红军就在赣南、闽西那边,一点点建起了中央的大本营。记得红军刚到赣南那会儿,望见到处都是矿井,毛主席乐呵呵地说:“有了赣南这么多的钨矿,还愁啥吃的穿的?革命胜利那不是指日可待嘛!”

红军以前在赣南那边试着挖了点钨矿,可没多久,国军就连着两次攻打苏军,搞得钨矿生产断断续续的。接着,国民党对苏区下了狠手,封锁得严严实实的。

国民党把苏区封得死死的,苏区的农产品没法往外卖,需要的日用品也进不来。有那么一阵子,食盐贵得离谱,一斤盐竟然能换5只鸡那么贵。这样一来,苏区红军还有好几百万的老百姓,可真是陷入了大麻烦里。

为了绕过限制,毛泽民在苏维埃国家银行任职时,想尽各种办法来搞生产,弄钱发展买卖。他自然而然地琢磨起了让赣南的钨矿重新开工这事儿。

毛泽民亲自跑到赣南那些矿区看了看,跟矿工们坐下来聊了好多,知道了他们的不少难处。他觉得,得先把周围那些挖砂的工人们聚在一块儿,然后让他们给亲戚朋友,特别是那些手艺好的矿工写信,叫他们也来加入,这样队伍就能壮大了。

毛泽民帮矿工们解决了不少日子里的难题。那时候,赣南这块地方疟疾很厉害,老百姓往往用一些迷信的老法子治病,结果不少人丢了性命。毛泽民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医生,给矿工们看病,还建起了医院。另外,他还拿钱帮助那些困难的矿工,给他们发东西,还搞了个生产奖励制度。

矿工们的干劲上来了,人数迅速涨到五百多人,他们被分成五个小组干活。接着,他们搞起了苏维埃头一个公家的钨矿——铁山垅钨矿,这矿到现在都还在开采。后来,毛泽民跟中央说了,提议成立个“中华钨矿公司”,好把赣南的矿产收拢起来,再往外卖。他自己还当上了这个公司的老总。

矿挖好了,接下来得想办法卖出去。这时候,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地下党得去找德国那边的接头人。那时候,赣南的钨矿要运出去,主要有两个路子。一个是走水路,直接运到上海,再从那儿出口;另一个就是走陆路,从广东那边运出去。红军呢,一般就在他们控制区的边上交货,找些私下的商人收了,再悄悄地运走。

水路现在全归国民中央军管着,想通过水路运到上海那是不可能的事儿。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广东那条路,而广东的老大正是陈济棠。

【陈济棠与红军复杂的关系】

陈济棠和红军向来不对付,他特别反对共产党,对苏联也是相当看不惯。在国民党内部进行调整的前后时期,他就一直强烈地抵制孙中山提出的国共合作方针。

1927年那会儿,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往南去广东,走到粤东那边,被陈济堂给打散了。之后,他又加入了攻打中央苏区的行动。李明瑞带着红7军,从广西穿过粤北进入江西,结果也碰上了陈济堂带的大批军队拦截。

陈济棠掌控广东后,对省内的共产党人展开了猛烈打击。他组建了一个“特别搜查队”,任务就是对付共产党人。每次办完案子,他都会把相关文件全部烧掉,确保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共产党员的处置方式曾引发过深刻的讨论。确实存在过一种极端的做法,即未经司法机关正规审判程序,就秘密执行处决的情况。特别是在1931年至1936年期间,这一做法尤为显著。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内,有众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因此遭受不幸,他们的生命被无情剥夺,其中遇害的人数估计超过5000人。而除了直接遭遇杀害外,还有2000多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监禁等严厉惩罚。

陈济棠对广东省内的那些红色地方那是下了狠手,围剿得特别狠。海南的苏区在最盛的时候,正规军有四千多号人,地方上的武装力量也有一千多。但陈济棠一围剿,人数就嗖嗖往下降,最后竟然只剩下二十六个人。就连红军的师长王文宇也被他们给逮住杀了。

陈济棠和红军算是斗着斗着就互相认识了。他虽然死硬反共,但也就只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较劲,因为他觉得红军动摇了他的老大地位。至于地盘外的红军,他就没那么上心了,这主要是因为他周围的情况实在太复杂。

陈济棠跟桂系为了抢两广的地盘,曾大打出手。同时,他还得小心福建那边的粤军,就是19路军,怕他们突然打回来。但最关键的,还是得防着老蒋,免得他把广东给吞了。

所以,陈济棠多次跟桂系还有19路军联手对抗蒋介石。特别是当广东的大头儿胡汉民在南京被蒋介石软禁起来后,陈济棠和桂系就联手在两广搞了个“广州国民政府”,自己管自己的地盘。这种分裂局面,一直到“两广事变”被和平摆平后,才算结束。

陈济棠看来,桂军、19路军还有红军,都是他外面的防线,他其实不想让这些队伍被蒋介石给干掉。但他又对赣南那边大堆的矿产眼馋得很。到了1932年,蒋介石说只要他出兵去对付红军,赣南的钨矿就归他。于是陈济棠就被说服了,打算出兵去“围剿”红军。

陈济堂派出手下的军队,占领了赣州、南康、大余、南雄、信丰这些地方,还一路往北打,给苏区的南边大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教训一下粤军,中央作出决定,把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都从别的地方调回了赣南。这几个军团一起上,把粤军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还在南雄的水口圩把粤军的第4师给团团围住了。

这场仗打得特别狠,红5军团的军团长董振堂亲自带着好几千战士,拿着大刀跟粤军拼起了刺刀。红五军团的政委萧劲光后来讲起这事,说光是被大刀砍死的粤军就差不多有1000人。

不过因为得到的消息不准确,红军的主力没能及时赶过去帮忙,反倒是粤军的增援先到了,所以红军只能先撤。这一仗虽然没把粤军全打掉,但也让他们吃了大亏。红军那股子强大的势头,让陈济棠不得不琢磨,要是真跟红军硬碰硬,后果会咋样。

之后,粤军就减少了兵力,主要采取守势。陈济棠和苏区红军的第二次大战,得等到1934年国军发动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时。那时候,红军的情况不太好,陈济棠就趁机攻打苏区南边的会昌筠门岭。

粤军三个师的兵力在红22师的拼命抵抗下,损失惨重才好不容易攻占了那个位置。这事儿让陈济棠的想法完全变了,他觉得跟红军打仗,就是蒋介石在耍心眼儿,想让两边都拼得元气大伤,他自己好坐收渔利。要是红军没了,他在赣南的钨矿铁定得被中央军给夺走,说不定中央军还会顺势打进广东来呢。

后来,陈济棠主动找上了红军,两边商量好了,互不干扰,签订了和平共处协议。

【秘密贸易】

那时候,国民党的地方军队为了养活手底下的兵,军官们常会让自己的心腹或者家里人出去经商。毛泽民打听到,在赣南地区搞金矿和钨矿买卖的“广裕兴”商号的东家曾伟仁,跟驻守赣州的粤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李振球是沾亲带故的关系。

毛泽民安排江口贸易分局的头儿姚名琨,跟曾伟仁私下里商量了个法子,决定不用钱,直接用东西换东西。他们商量好,把原本每担5块钱的钨矿,价格提到了52块。两边还都派了人去对方那边。广裕兴那边就派了人到江口分局,主要买钨矿啊、稻谷这些;江口分局的人呢,就到广裕兴去买盐、买药,这些都是苏区现在很缺的东西。

之后,苏区通过广裕兴的帮助搭上了李振球他们,赣南的好多粤军头头都开始参与钨矿买卖,都争着向红军买。其实,红军把钨矿卖给陈济棠,并不是靠德国人牵的线。两边都心里有数,明面上虽然是敌人,但私下里生意照做不误。主要还是因为,这钨矿生意让粤军赚了大钱。

粤地的军队从苏区买钨矿,只花了52块钱,但转身就以100多块的高价卖给了德国人,这东西还特别好卖,根本不愁没人要。就这么一倒手,利润直接翻倍,更别提后面价格还一个劲儿地往上涨。你说,还有哪种生意能比这个更赚钱?

关键点在于,陈济棠手里握着大批钨矿资源,这让德国人不得不给他开出不少好条件,像是卖给他武器,还派军事专家来帮忙。那时候,粤军的装备可不少都是德国的高科技货,连空军都有,这在那些地方军阀里头,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强。

红军的存在是个重要因素,加上陈济棠一直明确反对共产党,尽管他时不时也拿反蒋当幌子搞点小动作,但蒋介石还是对他和德国人的生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一来,陈济棠就等于有了层掩护,跟红军做起生意来也更加方便了。

红军和粤军做起买卖来,那招数真是挺绝的。红军把挖到的钨矿提纯成钨精矿,江口贸易分局就安排船只走水路,一路运到三江口。到了那儿,广裕兴的人就给粤军打个招呼,粤军就上来“帮忙”把船给“拦”下来,然后这些货物就顺利出口到香港了。

广裕兴那边派到红军的代表,在广东忙着买食盐、西药这些必需品。他们先用汽车把货拉到信丰县城,然后假装说要运去赣州,实际上走水路,半道上还编了个理由,说被红军给“截了”。广裕兴不光是给苏区买些日常用的东西,他们还弄来了一台铸币的机器。更厉害的是,后来他们还帮苏区找了一批做子弹的材料。

毛泽民不光跟陈济棠建立了联系,后来他还通过福州的一个商人,联系上了19路军的军长蔡延锴的手下副官。两人一碰头,就商量好了做买卖的事儿。赣南那边儿的钨矿,被打上了“国家需要”的标签,然后在19路军的保护下,一批接一批地从福建运出去卖了。

中华钨矿公司成立后,赣南的钨矿开采迅速上了快车道。在红军长征之前,光说那公家的钨矿工人,人数就已经涨到了五千多人。这些年下来,苏区总共挖了七千八百九十多吨钨矿,不光通过以物换物搞到了好多军队和老百姓急需的东西,还赚到了六百二十多万银元呢。

要是没了钨矿的支持,在那敌人重重包围之下,中央根据地想要壮大起来真的挺难的。可以说,是那钨矿让根据地的十万红军有了活路,从某种角度来说,它还影响了根据地整个的发展历程。

关键的一点是,钨矿交易让红军和陈济棠越走越近。长征开始之前,陈济棠悄悄找人跟红军搭上线,想商量停战的事,一块儿“对付蒋介石,抵抗日本鬼子”。

中央派了何长工作为使者,跑到粤军的地盘去跟陈济棠那边的人商量事儿。经过连续三天三夜的讨价还价,两边终于商量好了五件事情。说白了,就是先停火不打仗了,然后两边可以互相做买卖,要是有需要,还能让对方过路。协议刚签了没多久,红军就开始大转移了。也多亏了跟陈济棠把事儿谈妥了,中央才决定从粤北那边想办法冲出去。

陈济棠确实守信用,他表面上装得挺积极要打仗,暗地里却给手下高层军官下了死命令:“敌人没动手,咱们就别开枪;敌人没冲上来,咱们就别出击。”他还悄悄给红军送了1200箱子弹过去。结果,红军只用了短短20天,就轻轻松松地突破了粤军的三道防线,而且损失非常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