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统一为什么迫在眉睫?再晚了台湾就“新加坡化”了,等不及了

蒋介石退守台湾:两岸分隔的起点
1949年,蒋介石带着国民党残部撤到了台湾。这位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镇的军事强人,1911年辛亥革命,他在浙江响应起义,后来还跑到日本学军事,回来后一步步爬到国民党的高层。
国共内战从1946年打到1949年,国民党节节败退,先是东北丢了,1948年辽沈战役让共产党拿下沈阳和长春,接着华北也保不住,1949年初平津战役一完,北京和天津就易手了。4月,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一夜之间成了空城。

蒋介石眼看着大陆丢得干干净净,只能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上百万难民撤到台湾。他在台北设了“总统府”,把台湾当成最后的地盘,打算东山再起。那时候,他还想着反攻大陆,喊着“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可这口号喊了几年,也没见动静。
撤到台湾那年,蒋介石还连带着故宫博物院的宝贝也运了过去,从北京故宫弄来的24万件文物,装了几千个箱子,先从南京运到上海,再辗转送到基隆港,最后落户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那些青铜器、玉器、字画,全是中华文化的命根子,蒋介石铁了心要把这些东西留在自己手里。他在台湾建了防御工事,把金门、马祖这些离大陆近的小岛武装起来,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

到了1950年代,朝鲜战争突然爆发,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下,美国一看局势不对,马上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给蒋介石撑腰。朝鲜战争一停火,双方签了停战协定,美国的第七舰队就没那么盯着台海了,慢慢撤了回去。
这段时间,两岸其实有那么一刻喘息的机会。要是那时候蒋介石松口,或者大陆这边主动点,说不定两岸能坐下来谈谈。可蒋介石死咬着牙不放手,非要把台湾当成反攻的跳板。这扇对话的窗就这么悄悄关上了,两岸的隔阂也越拉越大。
蒋经国接棒:经济起飞,政治僵局
蒋介石去世后,他的儿子蒋经国接过了台湾的领导权。他推出了十大建设计划,从1970年代初就开始筹备,到他上台后全面铺开。这计划包括了建高速公路,像中山高速公路从台北连到高雄,修港口,比如扩建基隆港和高雄港,还有发展工业,搞核电站、钢铁厂,这些项目一项接一项上马。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台湾的工业产值翻了好几倍,出口贸易也跟着水涨船高,从纺织品到电子产品,台湾制造的名头开始在国际上打响。那几年,台湾的经济年增长率能到8%以上,成了亚洲“四小龙”之一,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可蒋经国在两岸问题上却没啥大动作。他把台湾当成对抗大陆的前线,继续跟美国眉来眼去,靠着美国的军事援助撑场面。1979年美国跟大陆建交,断了跟台湾的“外交关系”,蒋经国赶紧跟美国签了《台湾关系法》,保住了一点军事和经济的支持。

他在岛上搞戒严,抓紧控制反对声音,两岸之间还是冷冰冰的,连封信都通不了,更别提什么对话。那时候大陆刚改革开放,邓小平1978年底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还在1979年元旦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说要停轰金门,欢迎台湾人回来做生意。可蒋经国这边呢,死守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愣是没接这个橄榄枝。
到了晚年,蒋经国的身体越来越不行,糖尿病缠着他,1980年代后半段经常得靠轮椅出行。1983年,他挑中了李登辉当“副总统”,准备让他接班。
李登辉上台:文化切割的开端
李登辉接手台湾的权力后,表面上稳稳当当,喊着“戒急用忍”的口号,说是要慢慢处理两岸关系。1991年废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表面上是要结束跟大陆的敌对状态,可实际上他手里攥着另一套牌。

他开始搞小动作,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说成是“外来文化”,这话1990年代初从他嘴里蹦出来,当时故宫收藏的24万件宝贝,都是1949年蒋介石从大陆带过去的,青铜器、瓷器、书法,全是中华文化的根。可李登辉硬要把这些东西跟台湾的历史切割开,说那是“外来的”,不是台湾自己的东西。
1990年代初,他把蔡英文拉进了“陆委会”,蔡英文那时候才30多岁,刚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拿了法学博士回来。她在“陆委会”干了几年,1999年还帮李登辉抛出了“两国论”,说台湾跟大陆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这套理论一出来,两岸的空气立马紧绷起来,大陆1999年就回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警告说别玩火。李登辉这边还不消停,1990年代中期,台大历史系教授陈芳明开始编《台湾史纲》,这本书把台湾的历史单独拎出来讲,从荷兰殖民时期写起,尽量淡化跟大陆的联系,弄得像台湾几百年来就自成一派似的。
马英九时期:直航开了,认同没通
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他一上台就干了件大事——开放了两岸直航。那是2008年7月4日,第一架直航班机从台北松山机场起飞,直奔上海浦东机场,之后每周的航班量定在36班,年底还增加到108班。两岸几十年来不通航的局面就这么破了冰,旅客不用再绕道香港或者日本,省了时间也省了钱。

高雄港那几年也跟着热闹起来,2008年到2010年,港口的货运吞吐量猛增,2010年达到970万标箱,一度冲到全球第八的位置,仅次于上海、新加坡这些大港。马英九还跑到金门干了件引人注目的事,2008年8月,他下令拆掉岛上的一些战地标语,那些写着“反攻大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牌子被清理掉,换上了“和平发展”之类的新词。
可马英九的步子也就迈到这儿了。他没敢在这框架之外再往前走一步,两岸的政治对话始终没打开。2012年连任后,他继续推经济牌,2013年又签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想让大陆的资金和游客多往台湾跑,可这协议还没落地,就在2014年被岛内的“太阳花学运”给搅黄了。

与此同时,大陆的经济势头越来越猛。2021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论坛上提到,中国大陆的经济体量已经成了统一的最大筹码。反观台湾这边,经济靠着半导体和出口还能撑场面,可年轻人的想法却越飘越远。
2020年代初,像《甄嬛传》这样的大陆电视剧在台湾挺火,2011年在大陆首播的这部清宫剧,到了2023年还有台湾网友在网络平台追着看,可不少人留言说这是“外国剧”,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
根还在,路却远
大陆这边一直在推两岸交流。2023年统计,光是大陆高校的台生就超过1.2万人,福建、广东这些地方的台企也雇了十几万台湾员工。可绿营那边却反着干,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陆客团的签证越来越难批,2019年干脆停了自由行,陆客从2015年的418万人次掉到2020年的不到20万次。

新加坡的华人虽然口音流利地说着普通话,但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早已不是曾经的那样紧密。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已经有五十多年时间没有直接受到大陆的政治影响,这段时间里,岛上的华人社区逐渐与中国大陆形成了距离。虽然许多人依然怀揣着对祖国的情感,但这份情感与他们在新加坡生活的现实逐渐脱节。
最初,随着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分裂,华人社会仍然带有强烈的中国色彩,许多文化习惯和传统仍旧与大陆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新加坡的经济腾飞与政治独立让这份联系变得越来越模糊。新一代的华人,尤其是那些生于新加坡的年轻人,早已将自己视为独立的国民,他们的历史观、文化认同和自我意识早已与中国分离,逐渐将自己视作“新加坡人”而非“中华人”。

在这种认同逐渐淡化的过程中,许多人开始将新加坡与中国看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他们不再将自己与大陆的文化传承紧密联系。很多华人甚至已经不再主动学习中文,渐渐习惯了在英语主导的社会中生活。这一切,证明了长时间的隔离和独立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台湾如果继续在与大陆的隔离中徘徊,未来恐怕会面临相似的困境。台湾与大陆的地理、文化联系本就深厚,尤其是两岸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根基,但如果两岸继续维持对立,台湾的年轻一代也许会像新加坡一样,渐渐对中国失去认同感,甚至将自己视作与大陆无关的独立实体。这样的发展将会导致两岸关系的不可逆转的隔阂,也会将台湾从中华文化大家庭中渐行渐远。

正因为如此,解放台湾的进程变得更加迫切。两岸若不能通过合作与融合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式,台湾的文化认同和政治地位将可能逐渐像新加坡一样,脱离母国的怀抱,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局面。
参考资料:[1]赵明昊,杨鸿嘉.大国竞争与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新趋向[J].当代美国评论,2024(1):1-24127,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