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教授杨炳友去世,倒在54岁,是知名中医高手

社会 03-26 阅读:1062 评论:5
最后24天的“健康谎言”:一个中医高手的突然坠落

2025年3月21日下午4点46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杨炳友的呼吸永远停止了。就在24天前的2月25日,他还在药学院民主生活会上中气十足地讲话,照片里的他西装笔挺,笑容满面;除夕当天,他带着领导班子慰问医院职工,亲手将年货递给医护人员时,无人察觉这个“中医高手”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这像极了命运的讽刺——一位研究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顶尖学者,一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岐黄学者”,最终却没能用自己深耕的医学抵御疾病的突袭。官方讣告里“因病医治无效”六个字轻描淡写,但知情者透露的细节更令人心惊:突发疾病、抢救不及、从发病到离世不足24小时。

被神化的中医专家:光环背后的健康黑洞

翻开杨炳友的履历,每个头衔都重若千钧: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他主持12项国家级课题,发表300篇论文,带出200名硕博生,53岁便官至厅级。在公众眼中,他是“行走的中医药百科全书”,是能把脉问诊、调理养生的行业标杆

但揭开这层“中医高手”的面纱,另一个真相触目惊心:2020年担任副校长后,他同时分管人事、研究生教育、科研三大核心部门,每天工作16小时成为常态;疫情期间带头研发抗疫中药方剂,连续三个月睡在实验室;去世前一周还在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同事说他“把办公室当第二个家”,学生说他“查文献时连水杯倒了都顾不上扶”。

中医讲究“治未病”,可这位中医教授的身体早已拉响警报——长期失眠靠安神汤硬扛,高血压被归咎于“学术激情”,胃痛发作时用针灸代替体检。当他倒在54岁的门槛上,人们才惊觉:那些被歌颂的“奉献精神”,本质上是一场慢性自杀。

行业的集体困境:救人的医者,救不了自己

杨炳友的悲剧绝非孤例。数据显示,我国三甲医院医生平均寿命仅68岁,比普通人少活10年;高校教师亚健康比例高达75%,近五年至少有17位中青年学者猝死。更荒诞的是,在中医药行业,“带病坚持工作”竟被包装成美德——某中医专家打着吊瓶坐诊的新闻曾登上热搜,评论区清一色“医者仁心”的赞美。

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正在吞噬整个行业:

当整个行业把“轻伤不下火线”当作勋章,杨炳友之死便成了必然——他不是输给疾病,而是败给了一套将人异化为科研机器的制度。

中医复兴,需要先救救中医人

杨炳友去世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官网变成黑白。但比网页颜色更沉重的,是评论区那句扎心质问:“一个治未病的中医专家,为什么治不好自己的未病?”

或许答案藏在中医典籍的智慧里:《黄帝内经》强调“形神共养”,张仲景主张“养生重于治病”。但当现代中医药人被绩效、职称、流量裹挟,这些理念成了纸上谈兵。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英年早逝的楷模”,而是让医者能安心睡觉、按时吃饭的生存环境。

值得欣慰的是,变革已在萌芽:北京某中医院设立“强制休假制度”,上海高校试点“科研静默期”。但这些零星的星光,何时才能照亮整个行业的黑暗?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3-27 15:26:32

    男性平均寿命才70多一点,谈何比如比普通人少活10岁。

  • 2025-03-27 17:29:03

    卷死的,不要怪中医,什么医也没用

  • 2025-03-26 23:30:19

    中医药,教授?曾经留学英美、日韩?看来孙思邈、扁鹊他们连副教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