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问知县:你父亲叫什么?知县答后,嘉庆当即说道:朕要重用你

国际 04-24 阅读:7 评论:0

清朝嘉庆年间有那么一年,河南有个叫谢兴峣的县令,干工作特别出色,结果得到了见皇上的机会。这个人吧,长得普通,家里也没啥大背景。可奇怪的是,嘉庆帝一听他是自己的“老朋友”,二话不说,直接给他官位连升三级。

谢晓兴给皇上请安了。头一回见皇上,谢兴峣没像其他人那样吓得哆嗦,他就站在大伙儿中间,既不低头也不高傲,声音响亮地告诉嘉庆帝自己是谁。

谢兴峣老家在湖南,现在河南当县令。嘉庆听到他一口地道的北京腔,不由得抬起头,打量了一下这位年轻人。

“你老家是湖南的,咋京城话说得这么溜呢?”嘉庆皇帝满脸不解地问。谢兴峣一听,赶紧回答:“皇上,我爹谢振定以前当过翰林御史,我从小就在京城里混大的。”

嘉庆帝一听到谢振定这名字,脸上就乐开了花,心里头立马就想起了谢振定当年一把火烧了和珅车马的那档子事儿。

【父亲是烧车御史】

和珅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贪官头子,乾隆时期他特别受皇帝宠爱,地位极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掌管朝政二十多年,这期间他积累了数不清的财富。

朝廷里的大臣们多数都忌惮和珅的势力,有的人为了升官发财,对和珅的话言听计从。也有人心里不赞同和珅那一套,可也只是敢在心里生气,嘴上不敢说。能站出来直接跟和珅唱反调的,那真是少之又少,但谢振定就是这样一个例外。

谢振定老家在湖南,他在乾隆四十五年成功考中了进士,之后在翰林院工作,主要是给新进士讲解编修知识,后来他又升了官,做了监察御史。他因为一把火烧掉了和珅的车子,这事儿传开后,大家都叫他“烧车御史”。

嘉庆皇帝登基第一年,虽说乾隆皇上把皇位传给了嘉庆,可实际上乾隆还是握着大权,和珅的地位一点没变,还是稳如泰山。

和珅一旦得势,他家里的人,包括亲属和仆人,都跟着沾光,变得非常横行霸道,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都是因为他手中的大权,让身边的人也跟着嚣张了起来。

有一天,御史谢振定在城里巡查时,碰巧撞见和珅府里一个得宠的奴才,开着辆特别豪华的马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路人们吓得赶紧躲闪,整条街一下子就乱套了。

谢振定一瞧这情形,立马冲那男的喊话,让他把车停下。可那家伙,就瞅了谢振定一眼,跟没事人一样,油门踩得更猛了,压根没拿谢振定当回事。谢振定一看,气不打一处来。

“快,把他逮住!”谢振定一声吆喝,几个手下立刻策马追赶,没几下就把马车给拦停了。赶车的那个“心头好奴才”也被手下从车上猛地拽了下来。

谢振定气坏了,立马吩咐手下在大街上就对那个得意的仆人动鞭子。“我可是和相府的人,你竟敢碰我?”仆人一听谢振定要教训他,急得直跳,赶紧搬出和珅的名头来吓唬人。

哎,你真是个笨蛋,怎么敢假装是相府的人,还在大街上这么霸道,完全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这简直是罪上加罪,按照法律,你应该被处死。接着,他就让手下的人更加用力地抽打那个“受宠的仆人”,一顿暴打之后,那个“宠奴”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嚣张样子。

行刑结束后,谢振定把目光转向了旁边那辆超级豪华的车子,开口说道:“这么逾越规矩的东西,被你这等卑鄙小人给糟蹋了,已经配不上和大人了。”说完,他就拿起火把,一把火把车给烧了个精光。

在京城的大街上,上演了一出名为“和珅车架被焚”的精彩剧目,京城的居民们纷纷围观,成了这场戏的观众。

火苗窜得老高,把整条街都照亮了。路边站着的老百姓,一个个拍着手叫好。他们心里头早就对这“心头宝”奴隶在街上横冲直撞,还伤了人的事儿恨得牙痒痒。只不过,因为害怕和珅的势力,大家只能憋着气,不敢吭声。

从那以后,谢振定在京城的老百姓里火了,大家都叫他“铁面无私的御史大人”,还说他是“当代的包青天”。

和珅那时在朝廷里势力很大,对谢振定火烧车架的事一直耿耿于怀。他让身边亲信的大臣们去找谢振定工作上的毛病,就连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错也不放过,全都写进了奏折。好几个大臣都上奏弹劾谢振定,结果在一天之内,弹劾他的奏折就堆成了几十份。

谢振定在那种情况下被打发回了湖南老家,开始过起了种田的乡村日子。

嘉庆四年时,乾隆皇帝驾崩后,王念孙等人告发了和珅。结果,和珅的官职被削,被关进了大牢,最终他在牢里被赐了死罪。

嘉庆小时候就听闻过谢振定的大名,说他敢跟权贵对着干,一把火把权贵的车架给烧了。嘉庆心里头特别佩服谢振定,觉得他是个真汉子。所以,等到他收拾完和珅那个大贪官后,就赶紧把谢振定找出来,重新让他出来做官。

那一年,谢振定被嘉庆皇帝特别点名,让他去礼部当主事,管理礼部里里外外的事务。到了嘉庆九年的时候,谢振定的职位又升了,他成了仪司员外郎,还得去陕西当主考官。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嘉庆十一年,谢振定又被调去顺天府通州,做了粮厅的官。

谢振定在通州粮厅任职顺天府期间,碰上过一回漕船着火的事儿。那场大火来得又猛又急,把现场的好多官员都给整懵了,一个个呆立当场,不知该咋办。

谢振定果断出手,立刻指挥手下迅速去灭火,阻止了火势的蔓延,也尽最大努力减少了财物的损失。

再者,谢振定在工作时总是大方又讲义气,要是在京城里碰到以前教过自己的老师或者朋友过得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钱来帮他们一把,让他们能渡过难关。

嘉庆十四年五月那会儿,谢振定在任上去世了,终年五十七岁。这事儿传回朝廷,大臣和平民百姓都非常伤心难过。

有了这样一个父亲作为模范,谢兴峣在年轻一代里能够崭露头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少年得志】

谢兴峣老家在湖南,不过他爸谢振定一直在北京工作,所以他从小就在北京生活。他爸是个御史,家里挺有钱有势的,按古代的说法,谢兴峣就是个“官二代”。但这家伙可没养成坏毛病,没变成那种不务正业的公子哥。

古代不管哪个朝代,翰林院都是社会上地位最高的文人圈子,也就是说,只有当时最顶尖的知识分子才能进翰林院做事。特别是到了明朝以后,翰林院更是成了想当朝中大佬或是地方大官的人必须经历的一站。

谢振定中了功名后,就被挑进翰林院工作,过了足足14年,他才被调到江南道去做监察御史。有这么一位有能耐的父亲,谢兴峣的人生轨迹从娘胎里就开始明了了:他的目标就是考中功名,将来做官做到宰相的位置。

谢振定是谢家的老大,他对弟弟谢兴峣的成长特别上心。他不仅亲自教导,而且方方面面都尽力参与,从读书认字这种大事,到练习书法画画这种小事,谢兴峣在长大的过程中,深受谢振定的熏陶。结果,谢兴峣成了谢家孩子里最像谢振定的一个。

谢振定有个在翰林院当院士的老爸当老师,对他那可是严加管教,从小就进行各种高强度训练。好在谢兴峣这小子聪明伶俐,老爸教的东西很快就能心领神会。因此,谢振定对自己这个儿子,那是相当满意。

等谢振定感觉儿子有能力参加科举考试时,他就把儿子送去了考场。

谢兴峣没白费老爸的一片心意,一进入科举考试,他就连连取胜,二十多岁就考中了进士,顺利踏进了仕途。后来,在嘉庆已卯年,他被调到了河南固县,当上了知县。

谢兴峣受老爸品格的熏陶,上任后心里装的全是当地的老百姓。他没跟着歪风邪气走,也不为个人捞好处就多收乱七八糟的税,乱用私刑啥的。谢兴峣给自己的官涯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做个清官”,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谢兴峣当上固县的知县后,他亲自跑了很多地方去看情况。他结合固县的现状,还有自己多年的经验,想了个法子:给固县引进些好的农业技术。这样一来,百姓们种地就更方便了,效率也上去了。结果,固县的经济状况明显变好了不少。

河南固县这地方,因为地形的关系,老是碰到要么干旱要么水淹的问题。老百姓们不止一回跟以前的知县说过这事儿,可没想到,人家压根儿没当回事儿。结果呢,固县的水利设施一直跟不上,庄稼每年的收成也就不稳定,有时候甚至还得减产。

谢兴峣到任后,发现固县水利状况不佳,于是他立刻行动起来,召集了一帮专家能手,让他们负责给固县的水利设施翻修重建。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带着人实地测量土地,查看哪些地方适合搞水利建设,还有周围的具体情况。

比较一下谢兴峣和之前那任知县,就能明显感觉到差别。谢兴峣虽然初入官场,不像那些“老江湖”那么有经验,但他对待老百姓的需求,从不推三阻四,也不装看不见。更关键的是,他不会为了追求政绩,就躲在县衙里瞎琢磨、乱指挥。

谢兴峣不一样,他走出官府大门,直接去找老百姓聊天,听听他们有啥需要帮忙的。他亲自跑了好些地方,看看实际情况,然后根据各地的不同,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生活和干活时碰到或者可能碰到的难题。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固县就迎来了繁荣的面貌,老百姓们生活安稳,工作顺心。谢兴峣因为勤奋工作,关心民众,赢得了固县百姓的尊敬和喜爱,在当地建立了极高的威信。

真金不怕火炼,谢兴峣的职业生涯很快就撞上了个大机遇。

【突然的升迁】

嘉庆十三年那会儿,河南裕州的知州谢兴峣,因为干得好,被上头看重,直接推到嘉庆皇帝面前去汇报工作了。你想啊,在古代,知县知州啥的,全国到处都是,好几百号人呢。有的人一辈子忙到头,都没法见皇帝一面。这足以说明,那时候的官职等级制度,真的是严得不得了。

见嘉庆皇帝的过程特别长,头一回见皇上,很多人心里都七上八下的。毕竟,坐在对面的那位,手握生死大权,是整个清朝最有权势的人。要是稍微出点差错,不光自己会遭殃,就连家族都可能跟着倒霉。

不过谢兴峣没慌,嘉庆帝就像考察百官业绩那样,一连串问了谢兴峣好多关于老百姓生活的事儿。谢兴峣一点也没紧张,反而很镇定,问啥答啥,回答得既快又流畅。

这位官员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做事实实在在,勤奋努力,嘉庆帝对他非常赞赏。

工作汇报结束后,嘉庆皇帝一听说谢兴峣是“烧车御史”谢振定的儿子,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一把搭在谢兴峣的肩上,笑着说:“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厉害!”

就算当年和珅那样的大权在握,也没能让谢振定动心。现在,谢振定的儿子谢兴峣因为工作干得好,又被推荐回京城汇报工作。这说明谢振定家教很严,谢兴峣也被他老爸影响得很深。

没多久,谢兴峣就接到了新的人事调动通知,说他被提拔为叙州府的知府大人了,这一下子,他的官职可是直接往上升了三级。

嘉庆帝小时候就知晓了“烧车御史”的传奇,心里特别佩服谢振定那家伙,他胆子真大,敢跟权贵对着干,直接在大街上就把车架给烧了。

虽然谢振定早已离世,但他儿子谢兴峣也是个人才,性格正直,当官干出了不少好成绩,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实惠。这让嘉庆帝特别意外和高兴。接见完谢兴峣的第二天,嘉庆帝还在内阁大臣们面前不停提起谢兴峣的事迹,说他多么多么优秀,还表达了自己对谢振定的敬佩之心。

从那以后,谢兴峣的仕途一路顺畅,先从叙州府的知府干起,接着转到了成都府当知府,最后还升官做了四川省的盐茶道。

在古代,盐茶道那可是个相当吃香的职位,好得不得了,好多人都盯着这个“香饽饽”不放呢。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头,太子胤礽把四川盐茶道的官职给卖了,整整十五万两银子呢,这官位得多值钱,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

根据《清史稿》里的说法,康熙元年那会儿,盐税一年收的钱就是田赋税的十分之一。等到了雍正元年,盐税的收入更是涨到了田赋税的差不多一成四。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早在康熙那时候,盐税就已经是国家税收里的一块大头了。

“当三年知府,就能捞个十万白银。”如果只是个知府,三年时间都能从百姓那里搜刮到十万白花花的银子,更别提盐务这块大肥肉了,每年的税收都能有四百万两。所以,嘉庆帝让谢兴峣去管盐茶道这事儿,足以看出他对谢兴峣有多看重。

谢振定和谢兴峣,两位都曾在翰林院深造过的学者,对诗歌的研究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都非常擅长写诗,对诗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谢振活的时候,费了不少心思写《知耻斋诗文集》。他走了以后,编这书的事儿就落到了谢兴峣头上。谢兴峣也是,几乎把一辈子的学问都用在了整理《知耻斋诗文集》上。

现在流传下来的四本诗文集里,都有谢兴峣的份儿。那个《知耻斋诗文集》啊,在嘉庆二十五年、十四年、十八年,还有二十六年,总共出了四版。

谢家两代人赢得了“文坛父子”的美誉。

谢振定是个硬骨头,面对和珅的拉拢,他压根儿不为金钱所动,始终坚持做官的初心,正直得很。就算因此被赶到京城外面待了四年,老百姓还是特别拥护他。他的儿子谢兴峣,受老爸影响,年纪轻轻就考上了进士。做了官以后,他也像老爸一样,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为大家做了不少好事。后来,他见着皇上,还沾了老爸的光,一下子升了好几级。这父子俩,当官的同时也没忘了自己的文化根,一块儿编了诗文集,留给后人学习。

1、编辑:蒋伟,【湖湘廉吏】谢振定:敢斗和珅的“烧车御史”三湘要闻,三湘风纪网,2018年10月25日

3、《清朝历史记录》这本书讲的是清朝的历史。它详细记载了清朝从建立到灭亡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各种大事件、重要人物,还有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制度。就像是一部清朝的百科全书,你想了解的清朝的事儿,基本都能在里面找到。读起来挺有意思的,能帮你全面了解清朝那段历史。

4、《说说历史上的监督官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司法部设的监督部门

#百家说史品书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