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写下“青鵝”两字惨遭灭门,群臣不解,武则天:将字拆开念念

推荐 04-27 阅读:17 评论:0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人们逐渐摒弃了用笔写字的习惯,导致不少人写字时常常想不起字怎么写,也失去了体会汉字魅力的兴趣。

汉字的结构非常有趣,每个字都能分解出多重含义,而两个字的组合又能形成全新的字,这种特性被称为汉字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仅影响着日常交流,还能在某些情况下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有一位宰相因书写“青鵝”二字而遭遇全家被杀的悲剧。这起事件的起因是什么?当时,这位宰相在私人信件中写下了这两个字,结果被人举报给武则天。武则天认为这两个字暗含谋反之意,因为“青”可以理解为“清”,而“鵝”则与“我”谐音,合起来似乎暗示“清除我”。尽管宰相辩解这只是普通的文字,但武则天出于对权力的极度敏感,最终下令将其全家处死。这一事件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任何潜在威胁的严厉态度,以及她对权力的高度掌控。

【宰相裴炎】

裴炎是河东名门望族之后,自幼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初入官场时,他就被任命为濮州司仓参军,起点颇高。裴炎的家族背景和学识为他后来的仕途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他迅速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裴炎的仕途顺风顺水,在调露二年时,唐高宗提拔他担任宰相,从此在唐朝政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当时唐高宗因健康状况不佳,难以胜任繁重的国事,因此他决定将大部分政务委托给武则天负责。

正是在这个契机下,身为皇后的武则天与裴炎相遇,二人志同道合,迅速结成了紧密的同盟关系。

李弘去世后,李贤接任太子之位。他不仅外表出众,而且才智过人,深得唐高宗的赏识和宠爱。

李贤多次担任摄政职务,在他执政期间,人民生活稳定,经济迅速增长。这种良好的治理效果使他在朝廷中获得了广泛支持,同时也引起了武则天的警惕和疑虑。

武则天对权力的渴望近乎偏执,为了铲除异己,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这样一个铁腕人物,怎么可能容忍他人觊觎她即将到手的皇位?即便是她的亲生儿子,也休想动摇她的统治。她对权力的掌控欲极强,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她的权威。

680年8月,武则天与裴炎联手策划,指控李贤谋害了术士明崇俨,以此为借口废除了李贤的太子身份。

在李贤住所搜查时,发现大量兵器,证据确凿,他无法为自己辩解,最终被剥夺身份,降为平民。

唐高宗驾崩后,李显继承了皇位,成为历史上的唐中宗。然而,他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因为武则天已经开始暗中筹划将他废黜。李显的皇位还没坐稳,武则天就已经在背后布局,准备夺取权力。

李显并非完全清白无辜。作为唐朝的统治者,他即位后的首要举措就颇具争议。他试图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担任侍中这一要职,还打算将自己的乳母之子擢升为五品官员。这些行为表明,李显在上位后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政治远见,反而急于安插亲信,显示出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不足。

唐中宗这一任性行为引发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其中裴炎更是直接进言劝谏。然而,唐中宗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反而毫不在意地表示:“即使把整个国家交给岳父,又有何不可?”

唐中宗的表现让武则天意识到,这个儿子即便能暂时听命于自己,也难堪大任。与其继续扶持一个无能的君主,不如直接换人更为明智。武则天看得很清楚,中宗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掌控大局,与其浪费时间在他身上,不如另选他人继承皇位。这种果断的决定体现了武则天对朝政的清醒认知,她知道必须选择一个真正有才干的人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继续扶持一个难当大任的傀儡。

在李显登基仅仅55天后,武则天迅速采取行动,发动了一场政变,将唐中宗废黜,转而扶持她的幼子李旦登上皇位。

裴炎在这两场政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贡献有目共睹。由于裴炎坚定地站在武则天一边,给予她强有力的支持,武则天因此对他极为信任,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信,并赋予他重要的职责。这种信任和重用在裴炎的仕途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稳固。

【青鵝之意】

大家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一个忠心耿耿的盟友,仅仅因为“青鵝”这两个字,就遭遇了满门抄斩的厄运?这背后的故事,要从武则天当上太后开始讲起。

当时,唐睿宗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真正的掌权者是他的母亲武则天。她以太后的身份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唐睿宗只是她手中的一个傀儡,无法独立决策。武则天才是大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她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主导着国家的各项事务。唐睿宗的皇位形同虚设,所有重要决定都由武则天一手操办。

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并增强武氏家族的影响力,武则天采取了多项措施。她首先提议追封武氏祖先为王,以此提升家族地位。此外,她还下令建造武氏七庙,专门用于祭祀武氏先祖,以此彰显武氏家族的尊贵身份。这些举措不仅强化了武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也为武则天自身权力的稳固奠定了基础。

听闻此事后,裴炎立刻在朝堂上公开表示反对。他直言不讳地说:"太后武则天不该偏袒自己的亲属,让外戚插手朝政是极其不妥的。"作为第一个站出来发声的大臣,裴炎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认为武则天作为太后,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而非扶持自家势力。他的这番言论直指问题的核心,即外戚干预朝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裴炎的这番话不仅表明了他对当前局势的担忧,也反映了他对朝廷政治格局的深刻理解。

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很不痛快,但考虑到朝堂上拥护裴炎的大臣不少,为了不让自己刚坐稳的位子动摇,她只好忍下这口气。不过打那以后,她和裴炎之间就结下了梁子,关系变得很僵。

武则天为了彻底消除后患,打算除掉韩王和鲁王,以此断绝宗室成员可能发起的叛乱。然而,裴炎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他觉得武则天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自己上位扫清路,根本不可能把权力还给唐睿宗,这跟裴炎当初支持武则天的想法完全相反。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彻底闹掰,成了死对头。

公元684年,徐茂公的后人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叛乱,声称要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恢复李显的帝位。他打着讨伐武则天的旗号,试图重新扶持李显登基,以恢复李氏王朝的正统。徐敬业的这一举动,直接挑战了武则天的权威,成为当时政局中的一大动荡因素。

徐敬业的洞察力相当敏锐,他察觉到裴炎和武则天之间存在矛盾,便趁机写信拉拢裴炎加入反叛计划。他在信中承诺,一旦成功,裴炎将获得极高的地位和权力。这一诱人的条件让裴炎难以抗拒,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

出乎意料的是,裴炎和徐敬业的行动完全在武则天的监视之下。武则天派人拦截了裴炎寄给徐敬业的信件,发现信中仅写着“青鵝”两字。然而,武则天对此极为愤怒,立即下令在洛阳处决了裴炎。

朝中官员对“青鵝”一词的含义感到困惑,武则天详细解释道:“青”字可以拆解为“十二月”,“鵝”字则能分解为“我自与”。这明显暗示裴炎将在十二月发动叛乱,并在城内作为内应。鉴于他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我处决他并不过分。

武则天在政治上的才能不容小觑,她对汉字的理解也相当深入。如果换成别人,可能根本看不出这是谋反的暗示,等到敌军兵临城下,后悔都来不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