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杰医生:重塑中医的疾病观——从辨证分型到病程动态的整体把握

健康 04-22 阅读:4 评论:0

在浩瀚的医学领域中,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屹立千年而不倒。然而,近年来,一种声音悄然兴起,质疑中医过于侧重辨证分型,而忽视了疾病过程状态的全面考量。梁世杰医生,对此持有深刻见解,他呼吁重新审视中医的疾病观念,将病程的动态变化纳入整体治疗思路之中。

“中医之美,在于其整体观与个体化治疗的完美融合。”梁世杰医生的话语掷地有声,直击要害。在他看来,中医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静态分析,而应更加关注疾病从起病、进展、可控、病愈到愈后调理的每一个阶段,这些阶段如同生命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病情的变化与生命的律动。

以感冒为例,常人眼中或许只是鼻塞流涕的小恙,但在中医的视角下,它是一场身体与自然界的抗争,是正气与邪气的较量。起病初期,或许只是风寒束表,轻者一碗姜汤即可驱散寒气;但随着病情进展,若不及时干预,邪气可能深入肺脾,症状加剧,此时需以辛温解表、宣肺止咳之法,方能控制病情;待到病愈之时,还需调养脾胃,固护正气,以防疾病复发。这一过程,无不体现着中医对疾病过程状态的精准把握与动态调整。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理想。梁世杰医生痛心疾首地指出,当前中医界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过分强调辨证分型,忽视了疾病过程的连贯性和动态性。这种风气,不仅限制了中医的发展,更让患者难以得到最适宜的治疗。他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应当更加全面,不仅要考虑脏腑经络的整体性,更要将疾病的病程变化态势、阶段性连贯特点以及治疗方案的阶段性和整体性关系纳入考量。

仝小林院士的观点与梁世杰医生不谋而合。他指出,中医若只关注当下的“状态”,便如同盲人摸象,难以把握疾病的“动态”和未来发展的“态势”。因此,从中医的思维出发,对疾病进行重新分类、分期、分证,成为指导中医治疗的关键。这不仅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现代医学挑战的积极回应。

梁世杰医生进一步阐述,中医现代化并非意味着摒弃传统,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他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辅助中医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使中医的“整体观念”更加精准、高效。同时,加强中医教育与培训,提升医生对疾病过程状态的认知与把握能力,让每一位中医都能成为患者生命中的“调音师”,精准调控,奏响生命的最美乐章。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梁世杰医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相信,只要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念,注重疾病过程的动态变化,中医定能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并进,在这条古老而又崭新的道路上,共同探索中医的无限可能,让生命之树在中医的智慧滋养下,更加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

网友评论

老梁谈养生

梁世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门诊部主治医师。中医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