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拖出来的,医生提醒,身上4处发麻,尽早去医院体检一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资料:国家脑防办《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技术规范》、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讲座内容
“脑梗塞是拖出来的”,这不是一句吓唬人的话,而是我作为医生多年临床观察后的沉痛判断。很多人以为脑梗是突发的、是天灾,其实多数时候,是你我生活中悄无声息积累下来的“人祸”。

而你知道吗?当你身体上某四个部位出现反复发麻的时候,可能是大脑在给你最后的提醒。别再用“没事”“歇歇就好”来搪塞,它们可能是脑梗的前奏曲。
脑梗不是从天而降的灾难,它是你一次次“无所谓”的代价,是你一次次“拖一拖”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看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送”进脑梗的深渊的。
“发麻”到底是怎么回事?别再只当它是压着了咱们中国人讲究“忍”,尤其是身体上的小毛病,常被一笑而过。手麻?脚麻?“估计是睡姿不对”“可能是坐太久了”——听起来是不是很熟?可如果这种麻木不断“回头”,像一个赖皮鬼一样反复出现,尤其集中在手指、脚背、半边脸、舌头这些部位,那你要小心了。

在神经内科门诊,有超过37%的脑梗前兆患者,最初的表现就是“发麻”。这个“麻”不是普通的血液不通,而是神经传导出了问题,背后可能是脑部血管出现了微小的堵塞,轻则短暂脑缺血,重则演变成脑梗。
可能你会问,麻一下也算病?是的,因为正常的大脑不会让你随便发麻。我们的身体是很诚实的,尤其是神经系统,它一旦出问题,不会藏着掖着,就是用“麻”来提醒你。
为什么这四个部位发麻特别危险?1. 手指发麻:别总以为是鼠标手现在办公室电脑族越来越多,很多人一感到手麻就以为是“鼠标手”或“颈椎问题”。但你知道吗?当脑部某些小动脉发生短暂性堵塞时,最先影响的可能就是手部的神经控制区。

特别是单侧手麻,或者麻木从手指逐渐蔓延到手臂、肩膀,那就不只是颈椎病能解释的了。因为脑部的运动皮层、感觉皮层受损,传导到手部的信号就会出错。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手指麻木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最常见的前驱症状之一,占比高达48%。而TIA被称为“脑梗的彩排”,忽视它,很可能迎来“正式演出”。
2. 脚背发麻:别再以为是蹲太久有些人爱盘腿坐、蹲着刷手机,一站起来脚发麻,习以为常。可如果脚背、脚趾经常在没压迫的情况下发麻、发冷、甚至刺痛感,那就很可能是脑部血管已出现问题。

脚是最远离大脑的部位,一旦脑部供血供氧异常,最先“掉线”的就是这些远端神经。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神经系统更敏感,一旦出现麻木,优先考虑脑血流问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指出,脚背麻木如果伴随行走不稳,很可能是小脑或脑干微小梗死发作的信号。
3. 半边脸麻:别再说是“歪风邪气”老百姓爱说“今天风大,脸吹麻了”,现代医学可不认这套。半边脸麻,尤其是突然之间出现的,有极大可能是面神经供血受阻,甚至是颅内血管堵塞的表现。
我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分别控制身体对侧,如果左脑某处血管堵住了,可能会导致右半边脸麻木,甚至连说话都变得含糊。

2019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数据披露:面部麻木是脑梗患者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症状之一,超过60%的患者在发病前曾有类似经历,但多以为是“上火”或“风吹的”
4. 舌头发麻:你可能从没想过它也会“报警”舌头也会麻?是的,而且它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报警器”。当你突然感到舌头像被针扎了似的麻木,说话含混、吞咽困难,哪怕只有几分钟,也不要掉以轻心。
因为舌头的运动、感觉神经非常依赖脑干、丘脑等中枢区域的神经通路,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是脑梗的信号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有研究指出,超过35%的后循环脑梗患者,发病前都有舌头麻木或舌面异感的经历。

我们来做个假设:假如你今天早上起床,突然觉得手发麻,你会怎么做?90%的人会说“歇会儿就好”。这恰恰就是最大的问题。
脑梗从来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就像是老房子里的水管,日积月累的沉积物逐渐堵住了管道,直到有一天彻底炸裂。而你每一次的“等一等”“忍一忍”,就像是让这个水管继续膨胀,直到不可收拾。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脑梗?是不是我也可能中招?很多人以为脑梗是老年病,但近年来统计显示,35岁以下人群的脑梗发病率增长了45%。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年龄,而是现代生活方式的综合恶果。
高盐高脂饮食、久坐、熬夜、焦虑、吸烟、缺乏运动、喝奶茶代替水……这些不起眼的小习惯,日积月累就像在大脑的血管里“安了雷”。

别以为年轻就是保险,真正的“保险”是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和及时行动。
那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快要脑梗”了?医学上有一套非常实用的“FAST”法则,也就是:
F(Face)脸部歪斜:对着镜子笑一笑,两边不对称要警惕
A(Arm)手臂无力:举起双臂,单侧掉下来说明可能有问题
S(Speech)语言含糊:说句话,看看是否清晰
T(Time)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刻就医
这是国际通用的卒中识别法,但咱们中国人也可以说得更接地气点:“笑歪嘴、抬不起、说不利、赶紧跑医院”。

“等一下就好了”——等的不是好转,而是病情加重;
“我吃了活血化瘀的药”——脑梗不是靠一两片药能解决的;
“我天天锻炼,怎么还脑梗?”——锻炼是好事,但不代表你没有其他危险因素;
“我爸有高血压,但我还年轻”——遗传风险不能轻视,家族史是脑梗的重要预测因素。
别再用“我以为”来推迟“我应该”。
怎么才能不走到那一步?医生的建议不是“吓唬你”如果你已经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者长期吸烟喝酒、熬夜,甚至是家族中有人得过脑梗,那你就要比别人更早更频繁地做以下几件事:

每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看看血管有没有斑块;
定期做脑部磁共振(MRI),尤其是有发麻、眩晕等症状的人;
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别只在体检时才关心这些数字;
改变饮食结构,少吃油炸、甜食,多吃蔬菜、全谷类;
戒烟限酒,这不是口号,是救命的基本功。
医学已经给出答案,关键是你听不听得进去。
说到底,身体的“麻”不是事小,是你该行动的信号各位看官,写到这,我得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见过太多“后悔没早点来”的病人,也安慰过太多家属的泪水。如果你现在正经历那些“莫名其妙”的发麻,不要再犹豫。

去医院,做个检查,最多是安心;但要是不去,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你是否也曾忽视过身体的发麻?你身边有没有“拖着拖着”就脑梗的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或疑问,我们一起把健康这件事聊明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