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侠:贵州省委原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原省长,享年55岁

历史 03-31 阅读:5 评论:0

吴亦侠这个名字,可能在现在的年轻人耳朵里不太熟,但在上世纪末的贵州,甚至整个中国政坛,他都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从吉林一个小城走出来的普通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和信念,一步步爬到贵州省长的位置,55年的短暂人生,却留下了不少值得说道的故事。

起点不高,志向不小

吴亦侠1943年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家里条件普普通通,算不上啥富裕人家。那年头,东北的冬天冷得要命,家里也没啥取暖条件,但父母特别看重教育,硬是咬牙供他读书。小时候的吴亦侠就挺争气,学习成绩好,脑子也活络。

1950年代,他上了学,不光读书厉害,还喜欢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组织能力慢慢显露出来。1959年10月,他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那时候的年轻人,能进共青团可不是随便啥人都行,得有点理想有点干劲。

1963年,吴亦侠考上了吉林农业大学,学的是土壤农业化学专业。这专业听起来挺冷门,但那年代搞农业可是国家的大事,他选这个,也能看出点想为国家做贡献的心思。

大学几年,他没闲着,除了学专业知识,还积极掺和政治活动,思想上越来越“红”。1965年12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党员,这对他来说是个大转折,从那会儿起,他就把自己跟国家的命运绑在了一起。

大学毕业后,吴亦侠没挑舒服的路走,直接选择了去基层锻炼。1967年9月到1968年8月,他还没正式分配工作,就自己找书看,啃党的理论,攒了不少心得。

1968年8月,他被派到解放军三○一六部队农场干活。那地方条件苦,风吹日晒,活儿也重,但他没抱怨,跟农民一起下地,学着干农活,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段日子对他影响挺大,后来他干啥都爱往基层跑,可能就是这时候打下的底子。

1968年8月到1970年3月,吴亦侠在吉林省农安县和九台县的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当干事。这工作听着挺虚,其实就是得跑村跑户,帮着解决生产上的难题。

他干得挺实诚,经常去田间地头看情况,帮农民想办法。那时候农村缺技术缺设备,他能做的也就是跑跑腿、提提建议,但这份接地气的作风,让他跟老百姓的关系处得不错。

从县城到长春:一步步往上爬

1970年,吴亦侠调到九台县委办公室当副主任。这活儿比之前复杂点,得参与县里的决策,还要跑调研。他还是老样子,爱下乡,爱听老百姓唠叨,回来就写材料给领导参考。那年头,基层干部没啥高科技手段,全靠腿跑眼看,他硬是靠这个攒下了不少经验。

1980年,他升成了九台县委副书记,开始全面管县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那时候农村改革刚起步,他推农业技术,搞基础设施,弄乡镇企业,县里的日子慢慢好过起来。

1982年,吴亦侠当上了九台县委书记。这位置可不小,一个县的头头,得管的事儿多了去了。他没啥架子,还是爱调研,办公室里堆满了报告,整天琢磨怎么让县里发展得更好。

1983年,他干得不错,被直接提拔到长春市委常委兼副市长。这算是个大跨步,从县里跳到市里,还管着城市建设、民生这些大事。他到长春后,抓基础设施,修路建桥,还盯着教育、医疗、就业这些老百姓关心的东西,干得挺有声色。

从吉林的小城到长春,吴亦侠用了不到20年,从一个普通干事爬到副市长,靠的不是啥背景,而是实打实的干劲和能力。那年代,能这么往上走的人不多,他算得上是个典型。

到贵州当省长:面对大难题,干出大成绩

1996年,吴亦侠的人生迎来高光时刻,他被调到贵州,先后干了省委副书记、省政府代省长、省长,还兼着党组书记。

贵州这地方,当时在全国不算发达,山多路少,经济差,穷人多,发展起来比别的省难得多。他到贵州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但干劲一点没减,第一件事就是下乡去看。

那时候的贵州,真的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交通闭塞,产业落后,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吴亦侠一看这情况,就知道光坐在办公室不行,得下去摸实情。

他跑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黔东南、铜仁、毕节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他发现贵州有矿,煤啊磷啊不少,但开发得不好;还有旅游资源,黄果树瀑布那样的景点全国少见,可没人知道。他就琢磨,得把这两块搞起来。

吴亦侠上任后,提出要把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他在铜仁这些地方推矿业项目,建工厂,搞生产。矿业一起来,工作岗位多了,地方财政也有钱了。他还特别注意不能乱挖,得有点规划,别把山挖空了啥也没留下。

另一边,他盯上了旅游业。贵州的山水是天然优势,他就修路修接待站,把景点弄得像样点。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这些地方,慢慢有了名气,游客多了,附近村民也能靠开农家乐挣点钱。

这两手抓下来,贵州的经济开始有点起色。矿业和旅游成了支柱产业,老百姓的收入也跟着涨了点。他不是光喊口号的人,每搞一个项目,他都得去看,去问,弄清楚到底能不能行。

除了大产业,吴亦侠还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那时候,个体户、私营企业刚冒头,很多人还看不上这些“搞个体”的。他却觉得,这是个好路子,能让老百姓自己找饭吃。

他在毕节这些地方鼓励开小企业,跑市场调研,看看啥能干得下去。结果几年下来,个体户从几百涨到上万,市场热闹了,经济也活了。他去检查的时候,看到街面上人来人往,挺高兴的。

贵州农村的学校破,山里的孩子上学难,他就批钱修校舍,找老师过去支教。医院的设备也老旧,他拨款更新,让老百姓看病别太费劲。这些事听着不大,但对贵州人来说,真挺实惠的。

55岁走得太早,但事儿没白干

吴亦侠干省长没几年,身体就扛不住了。1998年9月14日,他因病去世,才55岁。这消息传出来,贵州老百姓挺难过的,追悼会上不少人自发去送他。

他走得早,但留下的东西没浪费。贵州的经济在他打的基础上接着往上走,矿业、旅游这些产业后来都成了大头,贫困人口也慢慢少了。

他干过的同事说,这人没啥官架子,总说“下去走走才能看出问题”。这话后来还被写进干部培训的材料里,让新来的干部学着点。他的作风挺实在,不爱搞花架子,干啥都先问问老百姓咋想,这点在现在看也很接地气。

他不是啥光芒万丈的大人物,没啥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就是这种踏实劲儿,让人觉得亲切。那年代,像他这样从底层爬上来,又真心干事的人,不多见了。他55岁就走了,挺可惜的,但留下的东西,贵州人记着,国家也记着。

他那股子“为人民服务”的劲头,也没啥水分。现在社会变了,但这种心系群众、不瞎折腾的干部,还是挺让人怀念的。吴亦侠不是完美的,贵州那几年发展也没一下子翻天覆地,但他至少迈出了步子,给后人留下了路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