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逻辑学论证,永乐朱棣的生母属实是马皇后,其他皆为无稽之谈

汽车 04-26 阅读:29 评论:0

朱棣,大明王朝的永乐皇帝,他因为发动靖难之变,拿起大刀把侄子的皇位给抢了过来,这事儿让他的是非成败挺有争议的。

说实话,咱们中国人向来不靠成败来评判一个人是不是英雄!

说实话,朱棣那能耐,真的就差朱元璋一点点了。要是把历朝历代那些厉害的皇上都搁一块儿,比作一个班级的话,那朱棣绝对能捞个班干部当当,就比如说——当个管劳动的委员吧。

朱棣登上皇位后,行事作风颇有几分李世民的影子:

编写《永乐大典》这部大典,皇上亲自带兵去打蒙古,又把安南给收复了。在东北那边,建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来管理,西北则设了哈密卫,西南地区则是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这些都是他在文化和军事上大展身手的表现。

不过,他杀了方孝孺,这能怪谁呢?

因此,那些读书的人心里头肯定对朱棣不怎么感冒。既然在文化和军事上都找不出他的错处,那就只能从其它方面找找茬了。

文人手里拿支笔,写的东西有时没啥分量,跟鸿毛似的,但有时又重得跟泰山一样。

就这么一写,朱棣的身份就变成了庶子,他老妈还是朝鲜人……

这已经算是挺不错的了。

有人传言,朱棣的母亲其实是元顺帝的一位嫔妃,更离奇的是,这位嫔妃在被朱元璋宠幸前,据说已经怀了孕。换句话说,按照这个说法,朱棣的亲爹应该是元顺帝。

这想法真够奇特的,朱棣被说成是私生子不说,连朱元璋都被描绘成了受冤屈的人……

01

实际上,在正式的历史记录里,不管是《明太祖实录》这本书,还是《明史》这部史书,它们都说朱棣的亲妈是马皇后。

马皇后一共有五个孩子,老大叫朱标,老二叫朱樉,老三呢,就是朱棡,朱棣排行第四,最小的老五是朱橚。

肯定有人会提,《明太祖实录》是朱棣动过手脚的版本——这话不假,朱棣他真的对《明太祖实录》进行了修订。

有人说啊,《明史》是清朝人花了六十年才编出来的,这中间动手脚的地方肯定少不了——这话不假,《明史》是编得最久的一部史书,因此它的内容嘛,就像是精心打扮过一样,有些地方写得含含糊糊,有些失真也是在所难免的。

好吧,咱们先不提《明太祖实录》,就聊聊《明史》这事儿——清朝的那些皇帝们又不是朱棣的铁杆粉丝,他们干嘛要无缘无故地给朱棣歌功颂德呢?

《明史》的编写,并非仅仅依赖《明太祖实录》这一本参考书,它是建立在大量真实可靠资料的基础上的。

你可以对《明史》编写人员的目的和立场提出疑问,但没法不认可他们在做学问和编写历史方面的能力。

02

古代时候,给皇子封王的称号那是有大学问的。亲王这个头衔,就是挑一个单字的地名,后面加个“王”字,而这个单字地名啊,其实就是来源于先秦那时候,具体来说就是周朝的诸侯国名字。

武王打败纣王,取代商朝后,他创建了很多诸侯国,听说数量达到了八百个,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分封制度”,大伙儿习惯叫它“封建”。

平王搬到东边以后,那些诸侯国就乱套了,一个个跟斗鸡似的,不停地掐架。它们都想着往上爬,谁也不服谁。就这么打来打去,打着打着,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就来了。

但实际上能崭露头角的,少之又少,就那么几个,比如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还有战国时期的七大强国,不过战国的这七大强国里,有好几个跟春秋霸主是重复的,再说了,韩、赵、魏这三个国家,还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

因此,总的来说,那些厉害的诸侯国有:秦国、晋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还有宋国。

不过,“韩”这个国家因为在战国七雄里是最早被淘汰的,所以不太被看好。

所以说,历朝历代给皇子封王的时候,从封号就能瞧出他们的地位和排场。

这个位置不是靠本事大小得来的,关键是得看谁生的……

“正室生的”和“偏房生的”,在古代那会儿,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身份差别,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一个像是高高在上云端之上,另一个呢,就像深深埋在泥土里。

在普通家庭里,嫡出的儿子能独占家业,而庶出的孩子呢,也就只能勉强分到点小利益,像是分杯羹汤那样。

在皇宫里头,规矩很简单,只要皇后生了儿子,那就得立他为太子,这是雷打不动的原则,谁也不能破这个例,不然就是往火坑里跳,自找倒霉。

从皇子的封号上,这一点体现得特别清楚。

03

拿唐朝来说吧,开国皇上李渊和窦皇后有四个亲生的儿子,也就是正宗的皇子,他们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

李建成是当时的太子,而李玄霸则不幸早年离世。说到封号,李世民被封为了“秦王”,李元吉则是“齐王”。在演义故事里,李玄霸的封号变成了“赵王”。

李渊除了跟其他妃子生了好多孩子,这些孩子就是庶出的皇子。他们虽然也都被封为了王,但从封号上就能看出差别来。比如说,“荆王”叫李元景,“鲁王”是李元昌,“酆王”李元亨,“滕王”李元婴,“陈王”李元庆,还有“密王”李元晓。

李智云由于是这群人里年纪最大的,因此他得到的封号挺不错,是叫“楚王”。

按常理说,正宗的嫡子就那么四个,其中俩已经拿了超牛的封号,剩下的那些,按理说也应该有机会捞个不错的封号才对。

可问题是,除了那个被称作“楚王”的李智云,其他那些庶出的皇子们,大都是李渊退位成太上皇之后才出生的……

李世民有好多皇子,其中跟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就是太子李承乾,还有被封为“魏王”的李泰,以及“晋王”李治。

李世民有好多儿子,其中李宽是他和其他妃子生的。不过这家伙挺走运,被过继给了叔叔李智云,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得到了一个“楚王”的头衔。

说实话,李世民心里最喜欢的皇子是李恪,但遗憾的是,他不是正室所生,而且他老妈是杨氏。所以,最后给李恪封的只是个“吴王”,这其实是各方面权衡后的结果。

李佑是因为“玄武门之变”里李元吉被干掉,这才捡了个漏,被封为了“齐王”。

其他的都是叫“蜀地的王爷”、“代理的王爷”、“蒋家的王爷”、“曹家的王爷”、“纪家的王爷”……

04

咱们聊聊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那五个儿子,他们被封为啥王吧。这五个小子,都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心头肉,后来都被封了王。咱们一个一个来说。老大被封了个挺响亮的王号,老二呢,也有他的王爵,老三、老四、老五同样没落下,都得了朱元璋给的王封。这些王号,可都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代表着朱元璋对他们的看重和期望。虽然具体叫啥王咱这儿就不细说了,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他们五个,都是朱元璋的宝贝儿子,封了王的。

老大朱标,他作为太子,自然没有额外的封号。老二呢,就是朱樉,他被封为了秦王。老三朱棡,他的封号是晋王。老四朱棣,大家知道他被封的是燕王。老五朱橚,他的封地是周地,所以他就是周王。

全都是正统货色——老五呢,因为是家里的小幺儿,还特别获封了一个独特的称号“周王”。有人问,朱重八不是还有好多其他儿子吗,老五朱橚怎么就是最小的了?在朱重八心里,只有马皇后生的才算数,他们一家七口才是正经的一家人,其他的嘛,都不过是路人甲乙丙罢了。

那些不是正室所生的皇子们,大多都被封为像“辽王”、“宁王”、“谷王”、“代王”、“蜀王”、“伊王”、“郢王”、“岷王”还有“庆王”这样的王爷。

朱棣很早之前就当上了王爷,早在1370年的洪武三年,他就被皇帝封为了燕王。到了洪武十三年的1380年,他又去了北平管理藩地。

北平是以前大元朝的首都,地位特别重要,象征着很多东西。要是朱棣的妈是朝鲜的王妃,或者他其实是元顺帝的孩子,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一个朝鲜王妃的儿子,肯定拿不到“燕王”这么牛的封号;而元顺帝的后代,也不可能被分到北平这么重要的地方做藩王。

朱重八虽然出身不好,但他可不笨。

并且,朱棣因为是正妻生的儿子,这才拿到了“燕王”的头衔,去了北平就藩。这样一来,他身边就聚拢了一堆有野心的人,像姚广孝就是其中一个。

要是朱棣并非正妻所生,而是侧室之子,在那时候“嫡庶分明,差别巨大”的社会里,他该咋笼络人心,带着一帮人干大事呢?

那还提啥靖难之战啊?

庶子要是敢起兵,那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再者,要是换了个庶出的儿子,就算他退一万步真的把兵变搞成了。那么在争夺皇位的乱局里,朱允炆那边肯定会拿他的庶子身份大做文章。

古代老百姓骂人时,常用“没爹教的”这种狠话,威力挺大。不过说实话,像铁铉和方孝孺这两个人,尽管把朱棣骂得体无完肤,但就是没往他不是正室生的这点上说。

05

聊聊朱棣在当燕王时娶的王妃,后来还成了他称帝后的皇后,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徐皇后。

徐皇后是在1371年,也就是洪武三年的那会儿,嫁给了朱棣。

徐皇后来历可不一般,她是徐达的大闺女,跟徐辉祖、徐增寿都是一个妈,谢氏生的。徐达原先娶的是张氏,那时候他还没啥地位呢,结果张氏早逝,也没留下孩子。后来红巾军那会儿,经朱元璋牵线,徐达娶了谢再兴的女儿谢氏为正房,徐皇后就是这位谢氏所生的头一个孩子。

徐达是大伙儿心里头的大明开国头号大功臣,到了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那会儿,他被封成了魏国公——你说这事儿时间赶得巧不巧?

这种顶级的婚姻大事,肯定是朱元璋一手安排的,就像他让太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大女儿当太子妃那样。

常遇春和徐达,是大明王朝建立时的两位顶尖大将。他们俩,就像是大明开国的两颗璀璨明星。

要是朱棣只是个不起眼的庶出儿子,他又哪来的本事,能和太子朱标平起平坐,娶到那家双子星中的嫡出大小姐呢?

这根本没法实现,从道理上就说不过去。

06

这么说吧,朱棣这家伙,要是他没对方孝孺下手,那差不多能算是个温和版的李世民。你看他搞的靖难之役,闹腾了大半个中国,害得多少老百姓无家可归,大明多少将士也死在了这场内斗里。你再瞅瞅人家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第二天长安城的百姓该干啥干啥,管你谁当家做主呢,生活照样继续……

朱棣对方孝孺下了狠手,这事儿怎么辩解,都离不开那个“夺”字的阴影。

不过,咱们也得讲理,人家正宗的出身地位,那可是铁板钉钉的事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