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发文回应小米SU7的问题

社会 04-02 阅读:25 评论:0

2025 年 3 月 29 日深夜,安徽铜陵德上高速的一起 SU7 碰撞爆燃事故,将小米汽车推向舆论风暴中心。3 名年轻女性的不幸离世,不仅让公众痛心疾首,更将智能汽车的安全边界、企业责任与技术伦理等深层命题推至台前。

4 月 1 日晚,雷军以 180 字声明打破沉默,这场迟来的回应,既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行业的警示。舆论的焦点在于,为何企业在事故发生 72 小时后才首次公开回应?雷军在声明中坦言,"不应该再等了",这种打破行业惯例的主动表态,既是对公众情绪的回应,更是对生命权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的声明突破了企业公关的冰冷模板,以个人身份表达哀悼:"三位年轻女孩的离世,对每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 这种情感化表述,在智能汽车事故频发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而家属 "希望说到做到" 的留言,则折射出公众对企业能否践行承诺的深切担忧。

事故数据显示,SU7 在 NOA 模式下以 116km/h 行驶,系统检测到路障后仅留给驾驶员 1.8 秒的反应窗口。这与特斯拉 Autopilot 致死事故中的 1.6 秒高度相似,暴露出智能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小米官方回应称,AEB 功能 "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这种技术设定是否合理?当智能化系统无法识别施工路障时,驾驶员是否有足够能力接管车辆?

更值得深思的是,新能源汽车碰撞后电路故障导致车门无法开启已非孤例。小米虽强调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事故车未被接触的现状,使得 "车门锁死" 的质疑持续发酵。而电池爆燃时间与国标 5 分钟逃生窗口的差距,更将动力电池的热失控防护推上风口浪尖。

雷军的回应中反复出现 "配合警方调查"" 遵循调查结果 "等表述,这种态度转变背后是司法实践对智能汽车事故责任认定的推动。多地法院对特斯拉 Autopilot 事故的判决,正倒逼车企在技术宣传与责任归属间寻找平衡。此次 SU7 事故中,NOA 功能的" 脱手检测 " 机制与驾驶员接管时间的争议,或将成为行业标准修订的重要参考。

事故引发的股价波动(小米港股单日蒸发 700 亿港元),折射出资本市场对智能汽车安全的敏感。而美的集团清仓小米股票的操作,更暗示着产业资本对赛道风险的重估。这种市场反应促使车企重新思考技术迭代与安全投入的优先级,正如网友所言:"再快的加速性能,也快不过生命的消逝。"

老铁们,雷军的小米你们认同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