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旱厕捞手机掉化粪池溺亡

推荐 05-01 阅读:3 评论:0

2025年4月2日,甘肃庆阳一名22岁大四女生小贺在庙会兼职期间,因手机掉落旱厕后尝试打捞,不慎坠入化粪池溺亡。该事件引发公众对公共安全、责任归属及赔偿标准的广泛争议。

一、事件经过

悲剧发生

小贺在庆阳小崆峒庙会兼职游乐设施检票工作,期间前往距会场约300米的旱厕如厕时手机掉落。她借铁锹返回打捞,踩中覆盖化粪池口的腐朽竹胶板(厚约2厘米),坠入2米深的化粪池。因周围无人经过且无警示标志,呼救未果,最终因溺水和沼气中毒身亡。

后续处理异常

家属次日通过警犬搜寻发现遗体,但事发后旱厕及化粪池被迅速拆除掩埋,导致现场证据灭失。警方协调庙会组织方及游乐设施负责人赔偿5万元,但家属拒绝接受,认为此举是为“息事宁人”。

二、责任争议焦点

设施管理权属成谜

涉事旱厕位于废弃工地旁,镇政府与庆阳市海绵办互相推诿责任。

镇政府称该工地属海绵办工程,施工方为中铁二十一局。

海绵办否认归属,称其为原电力管线改造项目遗留设施,距离海绵工程区域超200米。

律师指出,依据《民法典》第1258条,设施管理人若未尽安全警示义务需担责,但权属模糊导致追责困难。

庙会组织方责任边界

庙会主办方认为事发地超出会场管理范围,但法律界质疑其未对周边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如未设置危险提示或厕所指引,间接导致悲剧。

三、赔偿争议与社会反应

5万元补偿被拒

赔偿款由庙会组织方(樊某、何某)和游乐设施负责人(马某)共同承担,但家属认为金额不合理且未明确责任主体,要求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设施维护不力的责任。

公众舆论与安全隐患反思

生命价值争议:网友痛批“5万元赔偿无法衡量生命”,质疑农村及临时活动场所安全盲区普遍存在。

设施隐患警示:舆论呼吁建立公共设施“终身责任制”,强制动态排查废弃工程安全隐患。

四、法律与制度困境

维权成本高昂

家属面临“找不到被告”困境,诉讼周期长、取证难(如现场被破坏),凸显司法救济机制不足。

监管缺位暴露治理漏洞

住建、应急部门对废弃工程长期失管,镇政府与海绵办“踢皮球”反映基层权责划分不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