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15名大将时张宗逊排在第10位,为何评10名大将,他却降为上将?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786期。我军建国后评出的10位开国大将,熟悉历史的朋友不会觉得陌生,分别是粟司令、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这个最终名单是1955年9月27日公布的,但事实上在8个月之前,也就是1955年1月,时任国防部长彭总和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帅,向中央提出了大将评衔方案:本该评15位大将或22位大将,并不是只评10个人。
最终中央经过协商审议,名额缩减为10位。而在早期的15位大将方案中,张宗逊将军排名第10。也就是说,理论上就算只评10位大将,入围的人里面也应该有张宗逊的名字。然而他最后却只获得了上将军衔,没有被评为大将。这件事乍一看似乎有点说不通。
在10位开国大将当中,有几个人的名额是无法被取代的。粟总和陈赓战功极为出众;徐海东和张云逸资格老、贡献大,也不是常人能比的;谭政和罗瑞卿两人,是主席在红军创建早期的嫡系爱将爱将;王树声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黄克诚和萧劲光的综合履历突出,没有什么短板。这9个人,张宗逊比之略有不及。也正因如此,在15位大将名单中,他排在第10位,排在这9个人之后。但是最终入围10名大将名单的许光达(原本排名第12位),取代了属于张宗逊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比资历、军事贡献、军中地位或职务,许光达无法超越张宗逊。而且比较巧合的是,两人在解放战争时期还都是彭总的部下、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的主要将领。这样对比起来就更加直观了,张宗逊曾出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而许光达职务最高时只是第2兵团司令,是直接听命于张宗逊的下属。两人的职务和地位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若比较整个军政生涯当中的履历,差距更大。
张宗逊是黄埔五期生,并且跟随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红军时当过第十二军军长,红军的军级干部评大将完全是够格的。抗战时张宗逊更是八路军358旅旅长,这又是一项大将级别的资历(陈赓大将是386旅长)。在1952年,张宗逊就已经是总部的副总参谋长了,任职时间非常早。当时徐帅是总参谋长,排在张宗逊前面的是代总长聂帅,副总长粟司令、黄克诚,这些人最低也是大将军衔,由此可见张宗逊的能力和地位。所以正常情况下,不管评什么军衔,张宗逊都不应该在许光达之后。1955年,许光达本人也是诚惶诚恐,主动向中央写了《降衔申请书》,但没有被通过。
有人说张宗逊早期职务高,但解放战争初期指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对傅作义部队作战不力,导致损兵折将,影响了他在军中的声誉。这段经历不假,但并不至于影响到张宗逊的军衔。真正促使许光达获得大将军衔的原因,是他在红军时期的特殊地位。许光达是鄂西根据地的代表,而这一根据地比较著名的将领多数牺牲了,只有许光达一棵“独苗”。
在开国大将的评选中,需要平衡红军时的主要山头,贺老总的红二军团,不能没有代表人物,许光达在这方面优势太大。所以只评10个大将的情况下,原先位置靠后的许光达,反而比张宗逊更适合入围。张宗逊是红一方面军出身,名将实在太多,但就评衔这件事来说,他没有许光达那样的不可替代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评15个大将时,张宗逊能够排名第10,而减少名额之后,许光达反而后来居上的原因。张宗逊是老革命家,出生入死几十年,本人对军衔的高低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
2022-07-07 15:01:48
张上将儿子成就也很高[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