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亲人过世时,兄弟姐妹要懂得:三不空,三不满

情感 04-27 阅读:101 评论:0

古代有一种计时器“欹器”。

水滴均匀地进入欹器,水满了,欹器就倾斜,把水倒掉,然后再慢慢装满,如此反复。

每一次空满,就是一个时间周期。

还有一种储钱罐“朴满”。

把零钱存入其中,一旦遇到急事,就打开,事情就处理好了。

古人云:“欹器以满覆,朴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居缺不处完。”

人生也好,家庭也好,工作也好,都有空满的学问。

我们不能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也不能满满当当,什么都有。

学过了空满的知识,再去看家中亲人过世后的一些安排,兄弟姐妹就要懂得:三不空,三不满。

01

三不空,是德。

亲人过世之后的一段时间,兄弟姐妹要安排落葬、分家、家业留存等,尽量做到圆满。

祭祀不空,传孝道。

在我的老家,有一种习俗:守夜。

也就是说,老人过世后,到落葬之前,每天夜里,都要有晚辈在灵堂值守。体现了大家对老人缅怀,最后的关爱。

在古代,还有守孝三年的说法。就是一些子孙,在老人的坟墓周围,搭建房子,住三年。如果没有建房子的条件,就在家中,坚持素装,每天祭祀,也可以。

一些做官的人,要离开官场三年,守孝后,再去复职。

虽然我们反对大操大办,但是应有的祭祀是需要的。在祭祀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回忆亲人给大家的温暖,可以体现活着的人如何尽孝。

血脉不空,传温暖。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走了,兄弟姐妹是最亲的人。”

很多人在父母过世后,和兄弟姐妹不交往了,电话联系都多余。

其实,血脉是割舍不掉的。并且在你很落魄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不帮助你,有血脉关系的人,还是会帮你。

你信不信,昨天和你吵架的弟弟,在今天听说你生病了,还是会来看你。这就是打不断的情,骂不掉的爱。

以后逢年过节,大家聚一聚,也带着子孙一起聚会,大家庭的感情就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源源不断的人脉资源。

耕读不空,传遗训。

古人说:“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为了把一些好的做法,继续传下去。很多家庭会修订家谱,做一些家训等。《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就是例子。

亲人过世之后,要继续读一读家训,把亲人的好做法,续写到家训中去。这也能对子孙后代,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02

三不满,是能。

俗话说:“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不满就是向上的空间,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力量。

祖业不满,推陈出新。

《醒世恒言》中有一个故事:河西务镇上,有一个叫刘德的老人,和妻子一起经营一家饭馆。

夫妻收了刘方、刘奇为儿女。

刘德和妻子过世之后,刘方、刘奇立马把饭馆的规模扩大,利用不远处的码头,还增加了布匹生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家业就大了,也为后来两个人成家立业,留下了大量的财富。

我们有时候要想一想,是守着老祖宗的东西过日子,还是自己创造一点什么?

守护祖业的最好方法,不是坚守,而是推陈出新,以攻为守。

祖上再多的东西,是无法保障子孙一辈子的。还是要保持不满的心态,继续求发展。时代在变,祖上的东西,也许淘汰了,不得不变革。

只能说,祖上的东西,只是子孙的一个开始。

地域不满,远走他乡。

当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巨大的家业。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兄弟姐妹安排了葬礼之后,就锁好门,都去外地发展了。

不要责备他们,毕竟故乡太穷了,无法过幸福的日子。

因此在故乡落后的情况下,大家要打破地域的限制。就是留一个人在故乡种地,守护老屋,都显得多余。

不管在哪一代,家贫走四方,望族留故乡的道理,没有变,也不要墨守成规。

人情不满,父债子还。

老人的葬礼上,有很多的客人,这说明老人的人缘好。

有一种特别的人,他们曾经借钱给了老人,或者因为合作,产生了一些债务。

很多兄弟姐妹认为,老人过世了,债务自然消亡。

特别是一些自私的人,只懂得分配老人的遗产,不知道承担老人的债务。

我们认真想一想,能够借钱给父母的人,一定是人情味很足的人。

把人情味很足的人都得罪了,我们的余生,是不是名声变坏了,也把人脉弄丢了?

比方说,和父母合作开店的人,债务往来要算清楚。这样,我们还可以和对方继续合作,继续得到利益。一次赖账,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父债子还,天经地义。第一时间把债务都算清楚,让对方满意,这就是好的人品。

03

家中的亲人过世了,兄弟姐妹就是长辈,大家长。千万不要做一些掉价的事情,把家风丢了,把家庭发展的大计丢了。

亲人走了,但是大家庭还在,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未来的日子,我们都希望越来越好,那就做到有空,有满,空满交替。

我们都很普通,是社会上的一粒尘埃,但也是家里的一座大山,是大家庭的一代人。千万不要让家庭的幸福,在我们这一代就斩断了。

我们都活得好好的,比父母更好,父母在天上,才会欣慰。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