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美大使,空缺3个月,中美关系让西方感到不对劲
眼下中美关系持续低迷,不仅仅体现在极低频次的公开互动上,更让西方感到不对劲的是,中国驻美大使这个位置,已经空悬足足三个月了,在中美外交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么长的“断档期”。
上一任驻美大使,也就是现在的秦刚外长,是去年12月卸任。当时各方都在臆测,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或许会是下一任驻美大使,因为他也算是跟美国那边打过不少次交道,比如说在廊坊与访华的美国官员进行会谈,但光凭这一点,我们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秦刚升任外长后,驻美大使职位便空缺至今】
更何况,按照外交惯例,任命驻美大使,人选也需要征得美国的同意。而美国那边的反应很有意思。上个月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声称,中方任命的人选,“美国资深外交官都很熟悉”,但在卖完这个关子后,就没有下文了。时至今日,我们也不清楚,围绕驻美大使人选,中美之间进行了怎样的接触,具体又谈了些什么。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驻美大使的职位,之所以空缺这么久,可能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因素,自然是低水平运转的中美关系。中美眼下的外交态势,几乎在往大国地缘冲突,甚至是阵营化对抗的方向去发展,如果想要避免中美直接冲突,需要建立更高层次、更直接的对话沟通渠道。
【普莱斯称中方的新大使是个“熟面孔”】
其实,这样的渠道,中美在几个月前还是有的,去年的G20峰会,中美已经谈出了一定成果,还为后续的接触初步制定了一份时间表,从安排布林肯2月访华开始,再到今年11月,邀请中方参加美国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是一个完整的外交周期。但是,美国一系列在台海问题上出尔反尔的小动作,不仅堵死了双边对话的渠道,还让这个周期还没正式开始就戛然而止。这两个月来,美国那边一直在放布林肯访华的消息,但他到现在也没有成行,说明中方始终没有点头。
另外,台海局势正暗流涌动。中美关系正因为蔡英文窜美,面临新一轮的地缘政治冲击,中方也在高度关注美台勾连的后续进展。可以预见的是,在事情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之前,中美的外交关系,仍然会处于下行状态,基本上不会有积极信号的出现。
【布林肯的访华行程,中方一直没点头】
不难发现,中美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这时候委任新的驻美大使,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也可能让问题胡咋花。另外,新大使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担当中美之间的沟通桥梁,但美方那边的顽固态度以及强硬政策,都会为我方大使在美国开展工作,制造不小的阻力。
这里还需要提一下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近段时间,他对中美关系,基本没有贡献可言,不仅在扮演一个搬弄是非的角色,还要抱怨自己无法与中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但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沟通的大门一直都敞开,是伯恩斯自己没能履行好驻华大使的职责。毕竟,外交关系,讲究一个对等原则,特别是中美关系还处于一个敏感风口,如何以中国自己的方式,向美方传达这个“对等”的信号,十分重要。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对中美外交关系基本上毫无建树】
此外,在很多美国官员眼里,可能仅仅是与中国大使会面,就存在所谓的“政治问题”。秦刚外长还担任驻美大使期间,很少公开与布林肯等美国政府高层对话,以至于美媒那边开始猜测,是不是拜登政府在“刻意冷落”。这种说法还有不少人买账,以至于美方不得不发表声明辟谣。称很多高级官员都与秦刚见过,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拜登政府似乎并不希望与中方大使的接触,过度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从而引起外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误读”。
也许,只有那些对中美合作有硬性需求,同时政治上又不处于要害位置的部门,比如说农业部,才会公开跟中方接触,商谈。又或者,能谈出成果的,都上了报纸,没谈出来的,甚至是不欢而散的,就选择低调揭过。
【拜登政府似乎在刻意与中方大使“保持距离”】
第二个原因,也要看我们近段时间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从外访俄罗斯,到接待东盟国家领导人。再度表明,中方新的外交周期,周边国家仍然是优先方向。但这不代表中美关系就不重要了,只是特殊的国际形势,需要特殊的对策,如果直来直去不能打开局面,不妨从别的方向下功夫。期间,中美也不是没有过接触,但都很低调。比如说王毅主任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通电话,至今双方谈了什么,仍然是谜。中美关系,可能还会以这种低水平的状态运转好一段时间。
总的来看,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驻美大使是谁,而在于中方什么时候会作出正式任命。时间点比人选更重要。以中美关系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上的重要程度,驻美大使这个职位不会长时间空缺下去。中方或许在等待一个决定性的事件,给接下来的中美关系定下一个基调,然后根据这个基调,选择理想的人选。
文章内容不代表UC平台观点
更多资讯,打开UC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