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文人起义,如何用文字撕开黑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觉醒之路

推荐 04-04 阅读:8 评论:0

1930 年 3 月 2 日,上海北四川路窦乐安路的中华艺术大学礼堂里,一场改变中国文学史的集会悄然举行。

鲁迅、茅盾、等 50 余位作家联名签署《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宣言》,宣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左联")正式成立。

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这些文人放下笔杆拿起投枪,用文字为武器,在文化战线上开辟了第二条革命道路。

一、左联的诞生与鲁迅的“清醒剂”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府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查禁进步书刊,逮捕左翼作家。

据统计,1929-1930 年间,全国被查封的书店达 500 余家,《萌芽》《拓荒者》等进步刊物被迫停刊。

面对这种文化窒息,鲁迅在《而已集》中写道:"现在的屠杀者,将来要成为被屠杀者。"

左联的成立正是这种觉醒的集中爆发。

其纲领明确提出:"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素。"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个人抒情转向社会批判,从 "为艺术而艺术" 转向 "为人生而艺术"。

鲁迅在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犀利指出两大隐患:

脱离实际:“关在玻璃窗内高谈主义”的文人,终会沦为“右翼”;

浪漫幻想:若将革命视为“诗意的完美”,必因现实的“污秽和血”而幻灭。

这番讲话为左联注入务实底色,成为其行动纲领。

二、左翼文学的战斗锋芒

左联成立后,迅速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主阵地:

理论阵地:

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瞿秋白译介列宁文艺理论,鲁迅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批判“新月派”“第三种人”,揭露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专制本质。

大众化运动:

发起“文艺大众化”讨论,提倡用方言、民谣创作,创办《大众文艺》等刊物;

中国诗歌会提出“诗与诗人大众化”。

创作实绩:

茅盾《子夜》:揭露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描写农民武装斗争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控诉封建压迫的罪恶

三、文化战线上的浴血奋战

左联的存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他们采取 "文化围剿" 政策:

特务暗杀1931 年 1 月 17 日,柔石、胡也频等五位左联作家被捕,2 月 7 日被秘密处决于龙华。鲁迅悲愤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揭露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血沃中成长"。

经济封锁禁止书店代售左联刊物,查封印刷进步书籍的印刷厂。

思想渗透国民党文人发起 "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左联以《"民族主义文学" 的任务和运命》等檄文予以痛击,揭露其法西斯本质。

后左联于 1936 年解散以响应抗日统一战线,但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推动文学大众化提出 "大众语运动",主张文学要 "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为后来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奠定基础。

培育革命文艺队伍左联成员中有 30 余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扬、夏衍等成为新中国文艺界领导人。

促进抗日救亡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创作(田汉)、《放下你的鞭子》街头剧演出,激发民众抗日热情。

结语:左联的现实启示

左联的作家们用生命诠释了 "笔杆子也是枪杆子" 的真理。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时代的呐喊;

他们的抗争不仅是文化斗争,更是民族觉醒的先声。

在算法推送构筑信息茧房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左联精神:

敢于直面社会矛盾,勇于发出独立声音,用作品传递人民的心声。

正如鲁迅所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