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人物-庞煖

推荐 04-28 阅读:2 评论:0

大器晚成的赵国传奇

在战国风云变幻的舞台上,有一位将领大器晚成,他的智谋与勇气在晚年大放异彩,为赵国的历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庞煖。

早在赵武灵王时期,年轻的庞煖就崭露头角。他时常与武灵王促膝论兵,阐述自己对战争独特的见解:“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传统战争观念的夜空,让武灵王对他另眼相看。

早在赵武灵王时期,年轻的庞煖就崭露头角。他时常与武灵王促膝论兵,阐述自己对战争独特的见解:“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传统战争观念的夜空,让武灵王对他另眼相看。

那时的庞煖,满怀壮志,期待在赵国的军事舞台上大展拳脚,助力赵国走向巅峰。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陡然一转。赵惠文王四年,赵国爆发了惨烈的沙丘之乱。在这场权力的血腥角逐中,庞煖的靠山赵武灵王未能妥善平衡两个儿子的争斗,最终被活活饿死。大厦倾颓,曾经围绕在武灵王身边的一众才俊瞬间树倒猢狲散。

公子成、李兑先后把持赵国朝政,庞煖等一大批受武灵王器重的人遭到排挤,被迫远离权力中心。在政治的寒冬中,庞煖的抱负被无情冰封,他的名字也从人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这一沉寂,便是漫长的五十多年。

在那段黯淡的岁月里,庞煖跟随楚国的鹖冠子隐居深山,潜心修学。鹖冠子主张道家学说,同时对政治、军事、人生等诸多领域有着深刻的思考。

在与老师的论对中,庞煖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深入钻研兵法,探寻战争的本质与规律;学习纵横之术,洞察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与外交博弈;领悟黄老之说,培养自己的战略眼光与处世哲学。在此期间,庞煖或许已经开始著书立说,《汉书·艺文志》中兵权谋家著录的《庞煖》三篇以及纵横家著录的《庞煖》二篇,便是他智慧的结晶。

五十余载转瞬即逝,赵国的朝堂早已物是人非。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偃即位,史称赵悼襄王。此时,赵国的兵权掌握在老将廉颇手中。但赵悼襄王忌惮廉颇的威望,试图废去他的兵权,改任长期担任廉颇副手的乐乘为将。廉颇心中不忿,拒绝交出兵权,还赶走了乐乘,随后畏罪潜逃至魏国。与此同时,大将乐乘也离开了赵国,而名将李牧因驻守北方各郡,肩负抵御匈奴的重任,无法回到邯郸长期担任赵军统帅。一时间,赵国陷入了人才匮乏的困境,仿佛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失去舵手的航船,飘摇不定。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有人向赵悼襄王举荐了已经年近八十的庞煖。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犹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赵悼襄王怀着一丝期待,立刻接见了庞煖,向他讨教治国之道。

庞煖虽已老迈,但思维依旧敏捷,言辞犀利,他条理清晰地回答了赵悼襄王的问题,详尽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见解高屋建瓴,切中时弊,让赵悼襄王眼前一亮。二人相谈甚欢,一拍即合,赵悼襄王毫不犹豫地任命庞煖为赵国统帅,将重振赵国军事的重任托付给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 庞煖刚刚执掌帅印,便迎来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燕王喜得知赵国换帅,老将廉颇出走,认为有机可乘,想要报复多年前在鄗代之战中被赵国大败的耻辱。他询问老将剧辛,能否趁赵国局势不稳之际出兵复仇。剧辛与庞煖曾有过共事经历,他凭借着多年前对庞煖的印象,自信地认为庞煖“易与”。于是,燕王喜任命剧辛为统帅,率领十万燕军渡易水,气势汹汹地向赵国杀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庞煖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制定作战策略。他一方面命令赵军取守势,深沟高垒,在东垣一带屯兵坚守,消耗燕军的锐气;另一方面,暗中派遣李牧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绕道前往庆都一带,切断燕军的归路。剧辛率军抵达东垣后,面对赵军坚固的防线,多次发起进攻均遭失败,士气受挫。此时,剧辛提出要与庞煖会面,试图通过谈判来挽回局势。庞煖欣然应允,他深知这是一个攻心的好机会。在会面中,庞煖不动声色地向剧辛透露了李牧已经截断其归路的消息,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剧辛大惊失色。 当天夜里,剧辛内心惶恐不安,他深知自己已陷入绝境,于是设下疑兵,企图迷惑赵军,然后连夜撤军。庞煖早就料到剧辛会有此举动,他密切关注着燕军的动向,见燕军撤退,立刻下令赵军全线出击,展开追杀。

剧辛率领残军一路逃窜,逃到龙泉河一带时,探子传来噩耗,李牧的大军早已严阵以待,堵住了他们的去路。剧辛不敢向北突围,只得带兵向东逃窜。在胡卢河一带,庞煖率领的赵军终于追上了燕军。一场激烈的厮杀就此展开,燕军士气低落,无心恋战,很快便被赵军击溃。剧辛在混战中兵败自杀,两万燕军被俘。庞煖初出茅庐,便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这一战,让他声名远扬,也稳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 公元前241年,战国局势愈发紧张,秦国的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对山东六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共同抵御强秦,赵国、楚国、燕国、韩国、魏国五国决定再次组成联军,发起合纵攻秦之战。庞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被推举为五国联军统帅。此次合纵攻秦,庞煖深知责任重大,他认真分析了以往合纵攻秦失败的原因,认为以往联军多从函谷关正面进攻,而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军在此处防守严密,联军往往难以突破。于是,庞煖大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方案:联军从蒲阪南渡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直捣咸阳城的大门口,出其不意地攻击秦军。 五国联军采纳了庞煖的建议,分路出蒲阪,一路进展顺利。

秦军得知联军的行动后,大为震惊。相国吕不韦亲自率军迎战,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楚军远道而来,军士疲惫,战斗力相对较弱,且楚国是大国,在联军中影响力较大,若能击败楚军,联军必然会军心动摇。于是,吕不韦挑选精锐部队,趁联军夜间疏于防范,突袭楚营。楚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自行东撤。其他四国军队见楚军率先撤退,顿时军心动摇,诸将纷纷请令退军。庞煖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虽心有不甘,但无奈之下也只好应允。于是,韩、魏、燕之军相继回国,合纵攻秦之战宣告失败。 庞煖对拒不出兵的齐国异常气愤,为了挽回一些颜面,他决定率军攻取齐国的饶安。在庞煖的指挥下,赵军士气高昂,一举攻克饶安,然后才班师回朝。

公元前240年,秦军再次兵分两路攻打赵国。一路由名将蒙骜统帅,北出太行,攻打赵国的龙、孤、庆都,试图切断邯郸周围地区与北方的联系,防止李牧南下救援;另一路由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峤率领,准备从屯留东出太行,直逼赵国都城邯郸。面对秦军的进攻,庞煖冷静应对,他设计使成峤率领的大军在屯留长期逗留,止步不前。同时,他亲率大军北上迎击蒙骜。 蒙骜的军队在曲逆西南的都山扎营。庞煖仔细观察地形后,认为都山之北的尧山最高,登上尧山便可俯瞰都山的秦军营地。于是,他派扈辄率领两万士兵先行,抢占了尧山的据点。蒙骜得知消息后,急忙令张唐带兵两万前来争夺尧山。庞煖则率领大军随后赶到,双方在山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扈辄在山上以红旗为号,指挥赵军的行动。张唐往东,红旗便指向东方,赵军潮水般向红旗所指之处围裹;张唐往西,红旗则指向西方,赵军又迅速向西方集结。张唐奋力冲杀,却始终无法冲出赵军的重围。危急时刻,蒙骜亲自领军杀到,才救出张唐,一同撤回都山大营。

由于成峤一路毫无动静,蒙骜见形势不利,只得决定撤军。庞煖猜到蒙骜必然会在夜间退兵,而且会亲自断后,于是提前在太行山密林深处设下伏兵。当秦军的先头部队通过后,庞煖一声令下,伏兵四起,万箭齐发,蒙骜不幸中箭身亡。随后,庞煖率领赵军衔尾追杀,秦军大败而逃。 公元前236年,庞煖再次率领赵军主力北上攻打燕国。然而,此时秦国内乱初定,秦始皇迅速派老将王翦、杨端和、桓齮三路大军联合攻打空虚的赵国。秦军此次攻赵的时机拿捏得极为精准。当庞煖的大军攻打赵燕边境的大梁时,王翦部从上党出兵,不久便攻陷了阏与、橑杨;当庞煖攻到燕国的狸时,桓齮部已经攻陷了赵国河间六城;庞煖攻克阳城时,秦军已经会师,将三年前魏国赠与赵国的邺城以及安阳攻克。

当庞煖闻讯挥师南下救援时,秦军已经将郭地全数吞并。这场战役,赵国虽然在北方边境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却丢失了南方和西方的大片领土,得不偿失。战后不久,庞煖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

庞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年怀才不遇,被政治的阴霾所笼罩,沉寂数十载;晚年却大器晚成,在赵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为赵国赢得了多次重要战役的胜利,重振了赵国的声威。他组织的五国联军攻秦行动,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却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合纵军事行动,给秦国的扩张势头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庞煖的故事,犹如一首激昂的战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在困境中奋勇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