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稀土储量全球第二?技术突围挑战东方垄断,产业链竞争白热化

推荐 04-09 阅读:52 评论:0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资源是个好东西,但掌握在不适合的手里,好东西也可能成为麻烦。”最近这话用在越南稀土问题上再合适不过了。越南有着世界第二的稀土储量,听起来风光无限,但这个18%的全球份额却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却受困于技术短板,导致产量只能挤进全球供应的1%。这看似矛盾的现实,折射出资源开发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并不复杂,但耐人寻味。越南的北部地区蕴藏着高达1800万吨的稀土储量,这光是数目就让人瞪大眼睛。这些矿藏隐藏在喀斯特地貌中,这种地形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保险箱”,想开采谈何容易。南部的情况稍好些,尤其是芽庄地区,最近发现了一块12万吨的重稀土矿,埋得很浅,开采难度低甚至被评为国际稀土协会眼中的“香饽饽”。一盆凉水也随即泼了过来没有关键技术,即便是好矿藏,都难有太大的作为。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但也让人有些唏嘘。稀土这种资源就像新能源时代的“黄金”,谁掌握了稀土供应链,谁就掌握了部分产业的话语权。越南不是没有这样的觉悟,也很想借助稀土资源“杀出一条血路”。它想到了请外援,试图引进澳大利亚的湿法冶金技术来提升开采效率,同时还拉韩国企业合作,计划一起开发南部的矿区。听起来计划挺周全,甚至野心勃勃,但现实总是比理想要复杂得多。

真正复杂的局面往往不会随着计划的推进而变得明朗。表面上越南的稀土开发计划开始逐步落地,例如投资数亿美元升级加工基地,尝试突破技术瓶颈。暗藏的风险却比我们看到的多得多。环境保护是其中的一座大山——越南过去的矿区遗留了高达7.8亿美元的污染治理费用,政府的环保账单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也难怪一些环保组织已经开始发出警告。如果继续以粗放开发的方式来推进,越南可能面临国际环保协议违约的压力。更棘手的还有地缘政治层面的不确定性。全球主要稀土玩家的目标各异,美国的供应链本土化计划、日本的稀土替代技术研发、欧盟的碳足迹认证要求,还有中国几乎垄断的稀土加工能力,都像一张紧密交织的网,越南能挤进去占一席之地吗?美国最近甚至将越南列入“稀土观察名单”,要求其提交原矿出口流向报告,这无疑又增加了政治层面的复杂性,越南想爽快地卖稀土都有些变得困难。

矿区本身的问题也不能忽略。虽说南部的稀土矿区条件不错,但越南基础设施的短板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运输成本也高企。另外,老街和莱州的北部矿区,因为要穿越自然保护区,开采周期直接延长了30%以上。这样越南的稀土开发之路可谓“内忧外患”齐上阵,一方面是开采的技术难题和环保成本,另一方面是国际格局中的博弈压力。所有这些现实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越南有资源,但它缺少对资源的掌控能力。中国控制了全球95%的稀土加工产业,技术领先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制高点,这是越南无法绕开的巨大壁垒。而越南偏偏在技术、经验和产业链完整度上都存在短板,很难有所突破。即便有大的稀土合作计划,这些高估的项目预期未必会落实为实际成果。韩国的浮选设备固然先进,但越南愿意为此交出多少控制权?两国的合作看似平衡,但实际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利益分歧,大国博弈的复杂性决定了越南很可能会成为“棋局中的棋子”。

更不用说,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是用几个“创新计划”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越南国内的年轻技术人才培养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全国只有河内矿业大学专门开设了稀土相关课程,年培养量还不到200人。而推进产业升级的投资热度也不高,外资的撤离让一些项目资金链紧张。无论怎么这条路都注定崎岖不平。最后环境、技术和大国博弈,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把越南推动稀土产业的美好愿景打回原形。有人说,稀土是越南的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国运,用不好便是拖累。越南要想改变现有的尴尬地位,靠的不是野心,而是脚踏实地地突破自己的真实短板。但很显然,如果继续按目前的方式走下去,它的稀土故事恐怕会更像是一出无解的悬疑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