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大校:我们总纠结“第一枪”是谁开的,从卢沟桥一直到现在
北平城外月明星稀,驻扎在宛平城的第29军军营外。
一身灰布军装的老王,正对着墙角释放着压力。
浑浊泛黄的尿溅起老高,完事老王还不忘抖了几下,嘴里骂骂咧咧:“大爷的,天天喝稀粥,还能上火啊。”
提了提裤子,老王随手拿起撇在墙边的步枪,径直就往哨位方向走。
可才刚走了两步,他就察觉到了不对劲。
今天月亮很圆,哨位上又有电灯,老王也不是近视眼。
前面的树林里影影绰绰的,八成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
老王可是老兵油子了,当下就警觉了起来。
最近可不太平,小日本对北平城虎视眈眈。
白天还说丢了个兵,闹着要进城去找,得亏被军长他老人家严词拒绝了。
要不这日本子进了城,里面的百姓可得遭殃了。
“人丢了咋不回你们那岛上找,兴许回家找他娘吃奶了呢!”
老王心里嘀咕,手上却已经将步枪拉栓上弹对准了树林。
“嗖!”
一声尖锐的啸声打破了卢沟桥的宁静。
一枚枚圆滚滚的炮弹,如流星般从树林后飞出,目标直指老王和他身后的宛平城。
战争咱们中国古人有句话,简明扼要的阐述了战争。
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战可兴邦,战可覆国。
对于战争,没有一个当权者会将他视为儿戏。
如果有,那他注定会成为在历史上遗臭万年的亡国之君。
古有商王帝辛穷兵黩武,明朝有被如今网友戏称为“土木堡战神”的朱祁镇。
中国近代史,之所以是沉重屈辱的一页,很大程度上就是拜战争所赐。
清廷闭关锁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诸国面前,清廷腐朽的制度和落后的兵器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的屈辱,让我们这个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泱泱大国跌落云端。
战败的事实告诉我们。
你只是一个弱国,一个徒有虚名的纸老虎。
而与我们相邻的日本,也没能逃脱殖民者的入侵,但与我们不同的一点是,日本人更懂得隐忍。
当我们强大时万国来朝,日本俨然以华夏文化为正统,以我们的藩属自居。
当世界格局改变时,日本就果断的抛开,从我们这里学去的那一套。
一心一意的跟着欧美大哥学习新技术,实行新制度的改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综合国力脱胎换骨。
而此时的我们,还陷在封建专制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日本却已经顺利完成了君主立宪制的改革。
强大后的日本,选择的第一个目标。
不是曾经欺凌过他的欧美,而是和他渊源深厚的中国。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鹰派,空军大校戴旭,曾经举过一个有关甲午海战的例子。
当时李鸿章一手构建的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舰队,是清廷斥巨资打造的国之利器。
以纸面实力来看,对上日本海军舰队是完全能够取胜的。
当时北洋舰队,专门从英国聘请的一位海军教官认为。
日方对北洋舰队虎视眈眈,立即开战就能取得先机,胜算很大。
但他的命令,却被李鸿章给否决了。
理由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不宣而战非君子所为。
当然,这只是传达给英国人和手下的说法,实际原因非常的复杂,背后牵扯的层面太广。
就算是位高权重的李鸿章,也下不了这个决定。
假设打赢了,那对李鸿章来说可能也不是件好事。
他本就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功高震主的结局只有兔死狗烹。
假设打输了,擅自开战的罪责就够取他的脑袋。
更何况还打输了,少不得要来个诛九族。
战争不是拍着脑袋就能发动的,要经过庙堂的布局和谋划,日本为了甲午海战筹划了数年,数十年。
多算胜少算败,清廷当时掏空了国库给慈溪办大寿。
日本明治天皇却在节食给海军买吉野号,彼此之间的悬殊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名正言顺重要吗戴旭大校说:我们总纠结第一枪是谁开的,从卢沟桥到现在。
名正言顺的概论,似乎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前进,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戴旭,又是否真的在抨击传统呢?
时代在变,思想在变,这些东西都变了。
如果人还不变,那将要如何生存下去呢?
古时候对于战争,讲究的是一个师出有名。
商汤伐夏桀,说上天命我除掉你这个残暴的太阳。
武王伐纣,说凤鸣岐山,纣王失德。
但事实上这真的就只是一个名义而已。
当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就是祥瑞是天意,当你不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一无是处。
就像汉高祖刘邦,早期喊着诛暴秦,护百姓的口号起来造反。
但实际到他晚年病重,请医生来看病时却说:
“我以布衣之身提着三尺剑出来闯荡天下,最后得到了天下,这不就是天命吗?现在我病了同样是天命,吃药有什么用呢?”
正如当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同样需要一个理由去发动战争。
一个士兵的失踪,多么可笑的遮羞布?
可他虽然可笑,但这就像是扑克牌的规则一样。
谁都可以说他幼稚,但谁又能去改变呢?
诚然,对于征战沙场的军人而言。
考虑的首先是战术,比方说多少人的部队,出动多少架飞机能够完成战术目的,能够打赢某场战争。
但纵观古今中外,如果你不考虑大方向的战略,那你注定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楚霸王被誉为战神,为啥最后还是输了呢?
因为他赢了99场局部的作战,而输了一场决定大局的决战。
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彼此的意图再清楚不过,但不论是卢沟桥的日军还是甲午海战的日军。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比当时的中国更加强大。
所以当时的当权者选择了隐忍,也在隐忍中丧失了主动。
毕竟就连曾经破釜沉舟的楚霸王,最后也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
人力终有穷尽之时,胜天半子,终究只是小说。
如果真的有,那诸葛亮也不会秋风五丈原了。
如今格局,群狼环伺,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