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了:泽连斯基在白宫怒顶特朗普与万斯,和平还会有吗

推荐 03-03 阅读:0 评论:0

2025年2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晤演变成一场震惊国际的外交风波。两位领导人关于俄乌冲突的立场分歧,在镁光灯下演化成公开对峙。

会谈初始,特朗普便以惯用的强势姿态施压,指责泽连斯基对普京的"过度敌视"阻碍和平进程。他反复强调美国纳税人已为这场战争付出太多,暗示若基辅不接受华盛顿的调解方案,美方将考虑退出谈判。这种以资金援助为筹码的施压策略,与特朗普此前抨击民主党对乌军援"挥霍无度"的竞选言论形成呼应。

泽连斯基则以双臂交叠的防御姿态做出回应。他详细列举乌克兰民众在战争中的伤亡数字,强调任何停火协议必须包含战俘交换机制。对于特朗普提出的美俄直接调解方案,乌方明确要求欧盟必须参与安全保障谈判。这种立场转变折射出基辅对华盛顿单独与莫斯科媾和的深层疑虑。

欧洲多国迅速对这场外交危机作出反应。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表态支持乌克兰的安全诉求,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呼吁维护多边谈判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虽未直接批评美方,但重申"乌克兰的未来应由其人民决定"。

分析人士指出,美乌矛盾的激化暴露了双方战略目标的根本错位。特朗普政府急于通过所谓"世纪和平协议"兑现竞选承诺,而泽连斯基政权面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压力,无法接受缺乏明确安全保障的停火安排。这种结构性矛盾在矿产合作协议的意外搁置中得到具象化体现——该协议原本涉及乌克兰境内稀土资源的联合开发。

战事持续胶着的现实更加剧了谈判困境。前线侦察数据显示,俄军近期在顿巴斯地区重新部署了S-500防空系统,而乌克兰国防部证实已接收欧盟最新批次的155毫米自行火炮。这种军事动态表明,战场优势的微妙平衡仍是各方博弈的关键变量。

历史经验表明,外部强加的和平方案往往难以持久。1918年《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失败教训警示,缺乏当事方共识的停火协议终将瓦解。如今美乌关系的紧张态势,或许正为当代国际调解机制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注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