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梧桐山隧道和港珠澳大桥事件看,李嘉诚就是个奸商!

国际 03-18 阅读:77 评论:0

在商业的舞台上,李嘉诚无疑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然而,他的一些行为却备受争议,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吃中国饭砸中国锅”。其中,深圳梧桐山隧道事件和港珠澳大桥事件最为典型。

先看深圳梧桐山隧道事件。20世纪80年代,为打通盐田港与罗湖区之间的陆路通道,深圳修建了梧桐山隧道。这一隧道的建成,对盐田港后续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997年,李嘉诚旗下和黄集团的香港达佳集团注资梧桐山隧道公司,与盐田港集团各占50%股权,获得了30年收费权。此后,随着盐田港的不断发展,隧道车流量剧增。达佳集团借此日进斗金,可其收费标准却饱受诟病。民众对其收费的合理性产生质疑,认为收费过高,给日常出行带来了较大负担。

2004年,深圳市政府为改善交通状况,减轻市民负担,计划回购梧桐山隧道经营权,本是合情合理之举。政府的出发点是为了让交通更加顺畅,让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但李嘉诚方面却狮子大开口,要价13亿,与政府给出的价格相差甚远,谈判陷入僵局。这一要价远远超出了合理范畴,使得双方难以达成一致。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没有妥协,而是投资建设免费的深盐二通道。政府选择另辟蹊径,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交通选择。2008年新通道开通后,梧桐山隧道车流量急剧下降,不再具备高额商业价值。新通道的优势明显,免费且路况更好,自然吸引了大量车辆。

到2011年,李嘉诚只能以2.5亿元出售隧道项目,损手离场。这一事件中,李嘉诚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城市发展和民众需求,妄图通过垄断获取高额利润,尽显其逐利本质,也凸显了他对契约精神和公共利益的漠视。

再谈港珠澳大桥事件。港珠澳大桥的构想早在1983年就由香港商人胡应湘提出,旨在加强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对大湾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却遭到了李嘉诚的极力反对。原因很简单,他在香港拥有众多港口,掌控着大量港口和码头业务,如葵涌货柜码头等。一旦港珠澳大桥建成,将会极大提升珠海和澳门与香港之间的物流效率,可能导致部分货运业务从香港转向内地港口,对他的港口业务造成冲击。他完全是从个人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只是自己的钱袋子。

为此,他从经济利益冲突、投资回报、区域竞争等方面提出反对理由,甚至在报纸上大量攻击和抹黑港珠澳大桥。这种行为不仅不光彩,还体现出他的狭隘。但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2009年大桥动工建设,并于2018年正式通车。

事实证明,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促进了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为两岸贸易带来显著增长,也提升了区域整体竞争力。李嘉诚为了个人私利,试图阻碍国家重大项目的推进,其行为不仅短视,更是缺乏大局观和国家情怀。

无论是梧桐山隧道事件,还是港珠澳大桥事件,李嘉诚的行为都体现出他作为商人过度追逐私利、缺乏社会责任和国家担当的一面。在商业活动中,追求利润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忽视公共利益和国家发展大局,最终不仅可能失去商业机会,也会遭到社会的批判。

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应该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相结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显然,李嘉诚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