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坚持驻军乌克兰,俄罗斯恐再遭巨大挫败,但不会再次解体
2025年4月5日法国国防部信息,法军阵风战斗机近期在波罗的海上空,拦截了多达10架的俄军战机。
另外,英法正在组织“自愿联盟”,向乌克兰派遣军事力量。
特朗普上台后的搅局,并没有给俄罗斯带来胜机,反而让俄罗斯地缘敌人英法德趁机重新大规模武装,俄罗斯恐再遭巨大的战略性挫败。
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二战美国崛起之前,在欧亚大陆的权力天平上,英法两国始终扮演着主导者和关键的制衡者角色。
屡次对欲挑战的德国和俄罗斯以迎头痛击。
自彼得大帝打开通往欧洲的窗口以来,俄罗斯帝国的每次战略突围都遭遇西欧列强的联合反制。这种地缘政治规律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展现得尤为显著——当沙俄试图突破黑海海峡时,英法联军跨越千里实施战略截击,击败俄罗斯帝国,迫使沙皇自杀,用工业革命的军事成果给农奴制帝国上了深刻一课。
二十世纪的地缘博弈延续了这一历史剧本。
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表面是绥靖政策的失败,实则是将战略压力东引的精妙设计。
正如丘吉尔在回忆录中透露的,西欧决策层中存在"让布尔什维克与纳粹相互消耗"的战略构想。
这种"祸水东引"策略虽在短期内保全了西欧,却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也导致美国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二战的结果,挑战者德国战败,被瓜分,但德国也打残了英法两国,美国联手苏联摧毁英法殖民帝国,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
马克龙"战略自主"的宣言,标志自二战以来欧洲防务理念的历史性转折。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法英2023年军费开支分别达到478亿和684亿美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34%和28%,这种军备重构正在重塑欧洲的武力平衡。
军事对比维度英国+法国俄罗斯现役兵力(万人)39.2132主战坦克(辆)40713,300第四代战机(架)288761国防预算(亿美元)1162864从上表来看,俄罗斯在传统装备数量上保持优势,但英法联盟在装备现代化率和军费使用效率上占据先机。
其"暴风"六代机项目与"未来空战系统"的联合研发,正在构建代际技术优势。
而且英法再加上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欧洲将对俄罗斯呈碾压态势。
从经济耐力角度看,欧盟集团的经济总量(18.4万亿美元)是俄罗斯(2.02万亿美元)的9倍。
这种悬殊差距在战时经济转化能力上具有决定性意义——欧盟军工厂全速运转时,弹药产能可达俄罗斯的5-7倍(RUSI智库2024年评估数据)。
更关键的是,英法主导的"欧洲和平基金"已累计向乌克兰输送超过380亿欧元军事援助,这种持续输血能力正在改变战场平衡。
历史经验表明,当欧洲大陆形成联合阵线时,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就会被系统性压缩。
从拿破仑战争到冷战终结,这种地缘规律屡屡应验。
如今,随着"欧洲政治共同体"的扩容和防务一体化的加速,新的战略包围网正在形成。
但值得警惕的是,过度挤压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战略反弹——正如19世纪俄国的"东进战略"和苏联时期的"战略缓冲区"理论所揭示的,地缘压力与战略反制始终相伴相生。
另外,欧洲的过度强大,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因此英法主导的欧洲不可能彻底肢解俄罗斯,当有这种可能时,美国和域外大国必然会给予俄罗斯支持。
就像二战时期,美国大力援助苏联。
这场21世纪的地缘博弈,既是历史模式的现代重演,也是全球秩序重构的缩影。
其最终走向不仅取决于军事硬实力的较量,更在于各方能否在历史教训与现代理性间找到平衡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