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场,拉肚子的士兵错过撤退,却成为扭转转战局的英雄

历史 03-01 阅读:87 评论:0

1951年1月28日,在朝鲜鼎盖山阵地上空,硝烟四处弥漫。18岁的志愿军战士潘天炎,紧紧捂着肚子,踉跄着奔回阵地;这时眼前的那番景象,让他瞬间头皮发麻——原本一直坚守在这里的战友们,已然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的美军士兵。这个因为闹肚子而错过了撤退时机的年轻士兵,竟然将要书写一段足以震撼世界的传奇。

从孤儿到战士:命运的转折与信仰的觉醒

潘天炎出生于湖北省枝江市袁码头村。在他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这个时候,他的母亲也因贫困和疾病离世。自此之后,他便成为了孤儿,依靠着行乞来艰难地维持自己的生计。

17岁那年,他被国民党抓走当了壮丁,不过在湖南战场上却被解放军给俘获了。原本以为自己必定难逃一死,竟然是因为“我想为穷人打仗”这句话打动了解放军营长,从而被破例编入了队伍。

入伍之后,那个较为瘦小的湖北小伙儿,心中憋着一股劲儿。他每天都早早地起身,练习体能;而且还十分虚心地,向那些老兵请教战术方面的知识。不久后,他便成为了机枪的副射手。1950年10月,他跟随38军首批奔赴朝鲜参战,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成为了最为年轻的“老兵”之一。

战场上的“死亡游戏”:一个人的阵地攻防战

1951年1月,汉江阻击战进入白热化状态。美军第1军,在20多辆坦克的掩护之下,向着鼎盖山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潘天炎所在的6连,已经坚守了6天6夜之久,打退了敌军4次冲锋,伤亡情况十分惨重。

就在连队奉命进行转移的时候,潘天炎因为拉肚子的缘故,暂时离开了阵地,不过等他回来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然成了“光杆司令”。

“不能让阵地丢了”这是他脑海中唯一的念头。

他迅速地清点起武器来:卡宾枪中,仅剩下1发子弹,而手榴弹呢,还剩下最后那么几枚。

情急之下,他用那根电线,将手榴弹一一串联起来,形成了所谓的“雷区”,接下来埋在了敌人必经的道路之上。

当美军先头部队触响地雷时,潘天炎突然跳出工事,高喊:“同志们准备手榴弹!”

敌人被这声呼喊吓得趴倒在地,他却趁机绕到敌后,扔出两枚手榴弹炸飞5名美军。

这一战潘天炎将所有本领都施展出来了:手榴弹用完了,便拾起敌人的卡宾枪进行扫射;子弹打尽了,接着就搬起石头朝敌人砸去。更为厉害的是,他不断地转换着位置,借着地形同敌人周旋。美军指挥官气呼呼地直骂:“这山上到底有多少志愿军?”

战斗最为激烈之际,潘天炎毅然抱着集束手榴弹径直冲入敌群当中。然后他想和敌人同归于尽。在他即将要引爆炸弹的那一瞬间,后方传来了阵阵枪炮声,原来支援部队及时赶到了,而且与潘天炎形成了里应外合的态势,将残余之敌全部歼灭。

数字背后的真相:为何一个新兵能创造奇迹?

这场看上去就像“拿鸡蛋碰石头”那样的战斗,实际上蕴含着潘天炎的战术智慧。他机灵地,利用地形,跟敌人来回周旋,一会儿隐藏自己的身影,一会儿发动突然袭击,而且还知道,适当留着力气,等着最适宜的时机,给敌人来个致命打击。

他故意喊出“同志们准备手榴弹”,利用声音制造己方兵力充足的假象,让敌军不敢贸然进攻。

鼎盖山地形较为复杂,潘天炎凭借着战壕以及巨大的石块,在敌我之间轻松地穿梭着,进而打乱了敌人的进攻节奏,这也展现出他出色的战斗能力。

当弹尽粮绝之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与敌人展开“肉搏”以石头铁锹与敌人周旋。这种“不要命”般的打法,竟然让美军心生畏惧。

这场战斗之中,潘天炎独自一人坚守了3个小时;而且他成功打退了美军9次冲锋,与此同时还歼灭敌军30余人。这也使得他成为38军军史中,唯一一个以“新兵”的身份被载入军史的战士。

英雄的“另一面”:复员后的平凡与坚守

1953年,潘天炎以“青年英雄”的身份,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他的连环画册,其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单弦曲《青年英雄潘天炎》,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不过复员回到家乡之后,他居然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在枝江县粮食局,他先后担任了粮管所主任与党支部书记的这两个重要职务。然其从未向同事们提及自身战功。

直至晚年,其脸上因炮火烧伤所留黑斑及手上明显伤疤,才使同事们意识到他曾历经生死考验。实际上他一直将这段历史深藏心底,好像格外害怕被人发觉了。

“相较于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算是很幸运啦。”这是潘天炎时常念叨在嘴边的话。他每个月都会把工资拿出来去资助贫困学生,并且还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家乡的水利建设之中,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现在在潘天炎的墓前,摆放着很多鲜花,而且他的事迹,被编入了教材里,他成了宜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实如果说英雄的精神,不该仅仅局限于纪念馆之内,反倒应该深深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深处。

“青年英雄”潘天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