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提升专业技能,有这8种学习渠道,你用到了哪几种?

推荐 05-04 阅读:0 评论:0

想成为一名专业培训师,让自己桃李满天下,首先得练好内功,因为专业技能才是立身之本。课程研发、授课技巧、总结归纳这些硬功夫,都需要系统化学习,需要扎扎实实地打磨。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呢?今天,我就来详细剖析一下提升培训师专业技能的8种学习渠道。

一、专业培训班:花钱买效率,快速入门的黄金通道

在培训师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想入行,先上课。”这话不假,专业培训班是90%转型培训师的第一站,简单粗暴却最有效——花钱买经验,直接抄作业。这类班主要分两种,各有侧重:

1、实战类培训班:

这类课程通常2-3天,全程干货无废话。老师不讲虚的理论,直接教你课程研发怎么落地、授课时怎么抓住学员注意力,学完就能套用到工作中。就像学炒菜,老师直接把火候、调料配比都告诉你,照着做就能出锅。

以我的《ITTA国际企业培训师训练营》培训班为例,课程聚焦三个核心模块:经验归纳、课程研发、授课技巧。现在还新增了AI工具应用板块,教你用ChatGPT快速生成课程大纲,用Midjourney设计课件素材。很多学员上完课直呼:“早知道有这课,我能少走半年弯路!”

2、考证培训班:

想系统搭建理论框架,考证班是首选。这类课程以“拿证”为目标,把培训师需要掌握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讲得明明白白。不过要注意,考证只是入场券,别指望拿个证就能成为大咖。之前有学员花大价钱考了证,结果上台讲课还是磕磕巴巴,就是因为只学了理论,没练实战。

目前含金量较高的是“职业培训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社部官网可查。考证班适合两种人:一是转行小白想快速建立知识体系,二是体制内培训师需要证书背书。

避坑指南:培训班价格普遍不低,选班前多打听。可以问问往期学员:“学完后真正用上的内容有多少?”“老师是纯理论派还是实战派?”试听环节也别省,哪怕花点小钱买个单节体验课,也比盲目报名强。

二、线上课程:碎片时间逆袭,性价比之王

现在打开手机,培训师相关的线上课铺天盖地。有人可能觉得“线上课不就是录播视频?能学到真东西吗?”其实选对课程,线上学习的效率一点不输线下,还自带三大优势:

1、时间自由:不用请假、不用赶场,坐地铁、午休时随时掏出手机就能学。

2、反复回看:遇到难点可以暂停、回放,不像线下课错过了就没机会再听。

3、价格亲民:线上课均价只有线下的1/3,有些平台开个会员,几百块就能看几十门课。

以我自己的《金牌培训师实战训练营》为例,30节课程从课程设计逻辑到控场话术,全是实操干货。有位学员是宝妈,白天带孩子没时间,晚上等孩子睡了学1小时,跟着课程设计出第一门爆款课,还被企业邀请做内训。

学习建议:线上课切忌“囤课不看”。建议一次只跟1-2个系统课程,学完立刻用。比如学完“课程开场设计”,明天讲课就试着换个新方法,效果立竿见影。

三、培训师学习社群:藏在手机里的“智囊团”

这两年,学习社群成了培训师的秘密武器。就拿我们的“讲师赋能课堂”社群来说,每周二、周四雷打不动开案例研讨会,已经办了444期。群里还会发起21天打卡挑战,逼着你每天学一点、练一点。

社群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碎片化积累。每天刷手机时花20分钟翻翻群消息,可能就会看到同行分享的“课程调研避坑指南”,或者大咖拆解的“爆款课程设计逻辑”。这些实战经验比书本上的理论更接地气,能直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玩转社群的3个技巧:

1、主动提问:遇到问题别闷头想,发群里问问,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2、参与讨论:多分享自己的经验,既能倒逼自己复盘,还能结识同频的伙伴。

3、定期整理:把群里的干货分类保存,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四、培训师相关账号:免费的“知识外卖”

现在刷短视频、看公众号,别只盯着娱乐内容。关注几个靠谱的培训师账号,等于请了个免费私教。我们自己运营的“讲师赋能课堂”公众号,8年多来发了1000多篇干货文章,从课程设计到演讲技巧,全是一线经验。

筛选账号记住三个原则:

1、更新稳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账号,很难持续输出优质内容。

2、干货实在:别被标题党忽悠,多看看内容是不是“真能解决问题”。

3、风格匹配:如果主攻职场培训,就多关注同领域的账号,学起来更有针对性。

小贴士:每天刷手机时,把有用的内容随手收藏,周末花半小时整理,慢慢就能搭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

五、书籍、杂志:系统化学习的“根基”

虽然现在大家习惯碎片化学习,但书籍依然是打基础的最佳选择。在京东搜“培训师书籍”,能找到几百本,但别盲目下单。推荐三类值得精读的书:

1、经典教材

比如我即将上市的书籍《培训师成长进阶手记》,这本书全书从行业介绍、专业能力、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并穿插了大量的实战案例。

2、工具书

《课程设计100问》、《PPT培训课件制作指南》这类书,遇到问题随时翻一翻,能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3、行业杂志

《培训》、《中国培训》等杂志,每期都会更新行业趋势、企业案例,多看看能打开视野。

读书误区:别追求数量,一本书读透胜过囫囵吞枣十本。建议读完后写读书笔记,最好能结合工作做个小实践。比如学完课程设计方法,立刻动手设计一节15分钟的微课,效果事半功倍。

六、行业论坛沙龙:链接资源的“捷径”

行业论坛和沙龙是获取前沿资讯的黄金渠道。每年《培训》杂志举办的人才培养高峰论坛,都会邀请华为、阿里等大厂的培训负责人分享实战经验。除此之外,各地的培训机构也会定期举办小型沙龙,虽然规模小,但内容更接地气。

参加这类活动有三个好处:

1、掌握趋势:了解AI、元宇宙等新技术如何应用在培训领域。

2、拓展人脉:认识同行、机构负责人,说不定就能接到合作机会。

3、学习案例:现场听到的企业实战案例,都是用钱都买不到的干货。

参会技巧:提前研究活动主题和嘉宾,带着问题去听;结束后主动加嘉宾微信,简单聊两句,说不定就能为未来合作埋下伏笔。

七、做跟课助教:沉浸式学习的“快车道”

当助教绝对是成长最快的方式,没有之一。看书、听课都是“旁观者视角”,当助教却是全程参与——你能看到老师怎么设计课程开场、怎么应对学员提问、怎么把控课堂节奏。

之前有个学员想开发销售培训课程,主动申请给一位销售培训大咖当助教。从课程设计到现场交付全程参与,甚至帮老师整理学员反馈。三个月后,他自己开发的课程直接被企业采购,就是因为学到了老师的实战套路。

找机会技巧:可以在社群、论坛里打听助教招募信息,或者直接私信你喜欢的老师“毛遂自荐”。别怕没经验,很多老师愿意带新人,关键是要态度积极,肯吃苦。

八、参与实操:检验能力的“试金石”

所有学习的终点都是实战。参与课程研发、商业培训交付项目,能让你在三个月内获得别人三年的经验。

举个真实案例:我们给某零食品牌做课程体系建设时,带着几位老师全程参与。从调研员工需求、收集门店案例,到设计课程大纲、制作PPT,每个环节都亲手实操。项目结束后,他们不仅学会了课程研发全流程,还积累了企业合作的经验。

实战建议:别怕“打杂”,再小的项目都能学到东西。如果暂时没有机会,可以自己设计“模拟项目”——比如针对某个热点话题,设计一门免费课程,发到社群里征集反馈,同样能锻炼能力。

写在最后: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8种学习渠道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不适合”。新手可以先报个实战班快速入门,再通过线上课巩固;想突破瓶颈的老手,可以多参与项目、链接人脉。最怕的就是陷入“伪勤奋”——报了一堆课,却从不实践;收藏了10G资料,却从不打开。

培训师的成长没有捷径,但选对学习方法能让你少走弯路。从今天开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1-2个渠道,立刻行动。三个月后,当你发现课程反馈变好、合作邀约变多,就会明白: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