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东军事行动升级 中俄战略布局面临考验

国际 03-20 阅读:9 评论:0

华盛顿的战争机器再次轰鸣。3月15日凌晨,美军航母战斗群向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发射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拉开特朗普上任以来首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序幕。五角大楼披露,连续三天的空袭摧毁了胡塞武装12处指挥中心、8座无人机工厂及3个训练营地。这场代号“沙漠之怒”的行动,不仅标志着美国中东政策的转向,更将中俄伊三国推向地缘博弈的前台。

从红海危机到伊朗牌局行动导火索源于胡塞武装对红海航运的威胁。该组织3月初宣称将袭击任何向以色列运送物资的船只,并在此后一周内两次向美军驱逐舰发射反舰导弹。但特朗普的回应远超常规反制——他在白宫战情室远程指挥空袭后,直接将矛头转向伊朗:“每一枚射向美国的导弹,背后都是德黑兰的指纹。”

这种“连带问责”策略引发外交震动。伊朗外交部斥责美方“捏造战争借口”,而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指出,美国试图将地区冲突“北约化”。值得关注的是,空袭前72小时,中俄伊三国海军刚在阿曼湾完成联合演习,中国052D型驱逐舰与伊朗“迪尔曼”号潜艇协同演练反潜作战的画面仍在国际媒体传播。

中俄布局遭遇“压力测试”特朗普的军事冒险,某种程度上是对中俄中东影响力的一次试探。过去五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框架向中东投入超400亿美元基建资金,伊朗恰是陆海联运枢纽的关键节点。俄伊则构建了从能源合作到武器供应的全方位伙伴关系,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70亿美元。

然而,美军空袭后,地区局势呈现复杂化趋势。胡塞武装控制的红海曼德海峡每日通行约600万桶原油,占全球海运量的12%。若冲突升级导致航道中断,国际油价可能突破每桶100美元,这对石油进口依存度达73%的中国构成直接冲击。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国若借机强化在阿拉伯半岛的军事存在,可能削弱中俄推动的“去美元化”能源交易体系。

战争边缘的博弈逻辑分析特朗普的决策链可以发现多重动机:首先,通过展示强硬姿态回应国内鹰派诉求,巩固选举基本盘;其次,试探伊朗及其中俄盟友的反应强度;再者,扰乱中东北部“什叶派之弧”的地缘整合进程。美军中央司令部最新部署显示,杜鲁门号航母已从地中海东移,与艾森豪威尔号形成双航母威慑阵型,目标直指霍尔木兹海峡。

但军事升级的风险同样显著。胡塞武装拥有逾千枚中短程导弹及无人机,具备对沙特、阿联酋等美国盟友的打击能力。若冲突外溢导致伊朗参战,美军可能陷入比阿富汗战争更复杂的游击战泥潭。正如兰德智库报告所述:“特朗普正在玩一场必须赢却很难赢的赌局。”

中国的战略选择北京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一方面,中东局势动荡将威胁“数字丝绸之路”重点项目,如华为承建的沙特5G网络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智慧城市计划;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国,需在维护地区稳定与尊重国家主权间寻求平衡。

外交界传闻,中国正推动沙特、伊朗等国组建“红海安全对话机制”,试图以多边框架缓冲单边军事行动的影响。与此同时,中俄可能加快推动上合组织与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的对接,通过经济合作稀释安全冲突。

当前的中东,犹如布满引信的炸药库。特朗普的导弹能否炸出“美国主导的新秩序”,还是点燃反美力量的联合抵抗,将决定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地缘格局。唯一确定的是,任何单极霸权的尝试,都会遭遇多极化浪潮的剧烈反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