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稀土产量占世界第二,为什么还要看中国的“脸色”?

社会 03-30 阅读:55 评论:0

美国稀土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我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23年全球稀土金属矿开采量达到35万吨,其中我国产量高达24万吨,占比近七成,而美国以4.3万吨紧随其后。然而,产量排名第二的美国,却在稀土供应链上频频受制于我国,甚至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观察我国的政策动向。这种现象乍看之下令人费解,毕竟美国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和技术实力,为何还要在这一领域仰人鼻息?答案并不简单,它涉及资源禀赋、产业链布局、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全球市场分工的深层逻辑。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这一问题,揭示美国为何在稀土问题上难以摆脱对我国的依赖。

首先,得从稀土的特性说起。稀土不是一种单一元素,而是17种稀土元素的统称,包括轻稀土和重稀土,因其独特的磁性、光学和电学特性,在高科技产业中无可替代。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从风力发电机到军用雷达,稀土元素几乎无处不在,被誉为“工业氧气”。然而,稀土的开采和加工却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脏活儿。开采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水和放射性废料,加工提炼则需要复杂的工艺和高昂的成本。美国虽然坐拥丰富的稀土资源,比如加州的山脉矿,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本土稀土产业却逐渐萎缩。原因很简单:当时我国以低廉的价格大量供应稀土,美国企业觉得自家开采不划算,索性关停矿山,转而依赖进口。这就像一个家庭发现外卖比自己做饭便宜,于是把厨房封了,久而久之,连锅都生锈了。

事实上,美国的稀土储量并不少。据统计,美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的13%,足以支撑国内需求。然而,储量多并不等于能用得上。稀土从矿石到成品,需要经过开采、分离、提炼、加工等多道工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国在这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不仅因为产量高,更因为加工能力强。数据显示,我国稀土冶炼分离能力占全球的90%以上,而美国本土的加工能力几乎为零。举个例子,2023年美国开采的4.3万吨稀土矿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到我国加工,变成高纯度的稀土氧化物或金属,再出口到全球。这就像美国种了庄稼,却不会做饭,只能把粮食送到我国的厨房,等着成品端上桌。

除此之外,美国对我国稀土的依赖还有个时间维度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山脉矿的产量一度供应全球。然而,到了90年代,我国凭借低成本和政策支持迅速崛起,稀土产量和出口量占据世界九成以上。面对这种价格优势,美国企业纷纷退出市场,产业链断裂随之而来。重建这条链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诚然,美国近年来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比如2020年德克萨斯州发现的圆顶山稀土矿,被认为储量足够用130年,还包含多种重稀土元素。但从勘探到投产,再到形成成熟的加工体系,至少需要5到10年。这期间,美国只能继续依赖外部供应,而我国作为全球稀土市场的“大厨”,自然握有话语权。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不是技术大国吗?难道不能自己搞定加工环节?答案是能,但没那么容易。稀土分离提炼的技术门槛极高,需要长期积累。我国几十年来在这一领域投入巨大,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还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能力。相比之下,美国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在稀土加工上却缺乏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环保压力让美国望而却步。稀土加工产生的污染问题在美国是块硬骨头,严格的环保法规和高昂的治理成本,让企业不敢轻易上马项目。反观我国,早在上世纪就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虽然也面临环保挑战,但通过技术升级和政策调控,已经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而从市场角度看,美国的困境还有另一层原因。稀土不像石油或天然气那样有统一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它的贸易更多是点对点的买卖。我国不仅是最大的供应商,还控制着稀土的定价权。全球稀土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出口政策。比如,2010年我国收紧稀土出口配额,全球稀土价格一度暴涨,西方国家这才意识到供应链的脆弱性。美国虽然有产量,却没有足够的市场影响力,很多稀土产品还是得通过我国的渠道分销。这就像美国有粮食,却没菜市场,只能跟着我国的摊位走。

再者,地缘政治的博弈加剧了这种依赖。稀土不仅是工业原料,更是战略资源。中美关系近年来风波不断,美国担心我国可能将稀土作为谈判筹码。比如,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时,有媒体报道我国可能限制稀土出口,虽然最终没成真,但这让美国心有余悸。因为稀土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像F-35战斗机、激光制导武器等高端装备都离不开稀土元素。数据显示,美国军工企业每年从我国进口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超过万吨。一旦供应中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即便美国产量不低,也不敢轻易撕破脸。

实际上,美国并非没采取行动。近年来,美国政府频频出台政策,试图摆脱对我国的依赖。2023年,美国内务部发布战略矿物清单,将稀土列为重点支持对象,还拨款推动本土矿山开发。比如,位于加州的MP Materials公司已重启山脉矿生产,并计划建设加工厂。但现实很骨感,这些项目进展缓慢,短期内难以改变现状。而且,美国还拉拢盟友,试图构建“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比如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合作开发稀土资源。但这些国家的产量和加工能力远不及我国,难以填补缺口。

因为产量和加工能力的差距,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主动性始终有限。更何况,全球稀土需求还在快速增长。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稀土元素的需求将翻倍,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我国早已布局高端产业链,比如生产钕铁硼永磁材料,这可是电动车电机和风机的核心部件,全球八成以上产自我国。美国想追赶,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难题,还有时间和资金的考验。

即便如此,美国也不是完全被动。它的策略之一是推动技术“去稀土化”,比如研发不含稀土的替代材料。但这谈何容易?稀土的性能优势目前无人能敌,替代品的研发周期长不说,成本也未必低。另一种策略是囤货,美国近年来加大了稀土储备,但这治标不治本,一旦国际局势紧张,库存很快就会见底。所以,美国的种种努力,虽然方向没错,却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局面。

当然,不能忽视我国自身的政策调整对美国的影响。2024年,我国颁布《稀土管理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规范稀土开发和出口。这意味着我国对稀土资源的掌控将更加严格,出口政策可能更趋谨慎。美国作为主要买家,自然得看我国的“脸色”。比如,2023年我国稀土出口量为5.2万吨,其中对美出口占三成以上。一旦政策收紧,美国企业只能干瞪眼。

除此之外,美国还面临国内产业整合的难题。稀土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从矿山到加工厂,再到下游应用,需要上下游协同作战。可美国的稀土企业大多各自为战,缺乏统筹规划。相比之下,我国通过国企和民企的协作,形成了高效的产业集群。比如北方稀土和南方稀土两大集团,覆盖从开采到应用的完整链条。这种模式让我国在全球市场中如鱼得水,而美国却还在摸索起步。

事实上,美国的稀土焦虑还反映了全球分工的失衡。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习惯把脏活累活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自己专攻高附加值产业。可一旦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被他人掌控,风险就暴露无遗。稀土正是这种失衡的缩影。美国想重夺主动权,就得从头补课,但这不仅需要钱,更需要决心和耐心。数据显示,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链的投资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回报周期长达十年以上,这对急功近利的资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买卖。

所以,美国产量虽高,却摆脱不了对我国的依赖。这种依赖不是简单的资源问题,而是技术、市场和战略的综合博弈。我国凭借先发优势,牢牢占据产业链高端,美国则在奋起直追,但差距一时半会儿填不上。更何况,稀土的战略价值还在上升,未来中美在这场较量中,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各自的底牌和耐力。

然而,美国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如果它能联合盟友,加快技术突破,同时顶住环保和成本压力,未必不能打破现状。只是这条路漫长且艰难,短期内,美国恐怕还是得在稀土问题上小心翼翼。毕竟,我国不仅是供应商,更是规则制定者,美国想不看“脸色”,得先把自己的厨房建好。

信息来源: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3年稀土产量数据国际能源署(IEA)稀土需求预测报告我国《稀土管理条例》(2024年发布)BBC News、Forbes等关于中美稀土博弈的报道相关学术论文及公开贸易数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