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仰望U7的“磁悬浮”云辇Z,看比亚迪的技术储备
张克是个挺有意思的人,平时话不多,但做事特别靠谱。他待人接物很实在,朋友遇到困难,他总是二话不说就帮忙。在单位里,大家都觉得他工作认真负责,遇到难题从不推脱,总是想办法解决。虽然他不是那种特别爱出风头的人,但身边的人都挺信任他,觉得他靠得住。
不久前,比亚迪推出了仰望U7,这是该品牌的第三款车型。这款车加速性能出色,仅需2秒多就能完成百公里加速,基于云撵-Z平台打造,提供插电混动和纯电动两种动力选择,售价在62.8万到70.8万之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选择在小 米SU7 Ultra上市整整一个月后发布,竞争意图相当明显。
【仰望U7的磁悬浮】
在性能表现上,仰望U7在动力、舒适度和智能驾驶方面都特别突出,尤其是它的底盘设计,更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仰望U7的动力表现相当惊人,它的最大马力达到了1300匹,从0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2秒左右,充电功率更是高达500千瓦,这样的性能配置在市面上非常罕见。
这车把能装的全装上了,座椅是电动的,用真皮包裹,能加热、通风、按摩,还能记住你的坐姿,腰托腿托一应俱全,坐上去跟飞机头等舱似的。不过说实话,这些配置没啥技术含量,就是简单堆料,随便哪家都能做出来。
在自动驾驶技术这块,车子装上了激光雷达,像自动停车、高速巡航、城市导航这些功能都能搞定,整体水平已经挤进了行业顶尖行列,跟理想、小鹏、蔚来这些品牌比起来不相上下,差距很小。
仰望U7的底盘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亮点十足。它配备了四个独立悬挂电机,能够精准调节每个车轮的运动,大幅提升了乘坐的平稳度和舒适感。
车轮上下运动的控制是影响驾驶感受的关键。从汽车诞生到现在,各大厂商一直在想方设法改进这个技术。最开始用的是弹簧,但承重能力不够;后来改用工字板,坐着又不舒服;接着出现了扭力梁,不过两边车轮会互相干扰;再后来有了麦弗逊悬挂,让每个车轮都能独立运动。之后又发明了五连杆和双叉臂,减少了转弯时的倾斜,让乘车体验更舒适。电磁悬挂让车轮反应更快,减少了颠簸感;奔驰的魔毯技术用传感器预测路况,提前调整悬挂,是个重大突破。像保时捷、奔驰、米拉这些品牌,他们调教底盘的技术让车子转弯更稳、过坑更平顺,成了他们征战全球市场的看家本领。
比亚迪的磁悬浮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通过云撵-Z和易四方的结合,每个车轮都由独立电机控制,这比以前的底盘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它的反应速度超快,只需10毫秒,比传统机械悬挂快几十倍,几乎感觉不到延迟,精度更是达到了微米级别。更厉害的是,四个悬浮电机和驱动电机协同工作,让四个车轮可以在前后、左右、上下三个方向上自由调节。在悬浮电机的操控下,仰望U7不仅能跳舞、敲木鱼,还能横向移动,展现出各种独特的功能。
这套系统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乘坐体验更舒适,遇到坑洼路面时,通过调节车轮高度,能让车身保持平稳;其次,驾驶操控更灵活,能够自由调节车轮动力,减少转弯时的倾斜和甩尾;最后,安全性更高,即使轮胎突然爆裂,也能快速降低车轮位置,弥补胎压损失,确保车身不失控。这样一来,整车的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比亚迪的魔法弹药库】
比亚迪新推出的U7车型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它在磁悬浮悬挂技术上的创新,确实让人佩服。这几年,比亚迪在技术上一直走在前面,一旦他们在某些核心技术上领先,其他品牌就很难追上。拿刀片电池来说,经过多次改进,现在它在耐用性、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生产成本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明显比其他品牌强。再比如DM超级混动系统,经过几次升级,续航能力大幅提高,能耗却大幅降低,稳稳地站在了行业前列。
即便之前存在技术不足,比亚迪也迅速进行了改进。两年前,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还被看作相对保守,高层对智能驾驶的态度也不明确。但他们“说一套,做一套”,虽然嘴上不强调,研发工作却从未中断。最近的天神之眼发布会上,比亚迪一口气推出了三大系列的智能驾驶技术,并直接应用于新车。现在,售价七八万的秦和入门级的海豚都配备了L2级智能驾驶,这让一些还在考虑收费的智能驾驶品牌哑口无言。
2025年刚开年,比亚迪就在三个月内连开三场重磅技术发布会。先是推出"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让普通车主也能享受高端智能驾驶体验,填补了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空白。紧接着发布的"灵鸢"车载无人机,抢占了无人机市场的先机。而最新发布的超级e平台更是带来了革命性的1000V超快充技术,充电速度达到每秒两公里,彻底解决了电动车续航问题,让换电模式变得不再必要。
比亚迪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就像拥有一个无穷无尽的武器库,总能拿出更先进的新技术。从超级插混到e平台,从兆瓦级快充到刀片电池,还有云撵和易四方系统,每一项技术都极其强大。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还在持续升级,不断推陈出新,始终走在行业前沿。
【研发投入超过净利润】
比亚迪如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以前大家觉得它就是一家普通工厂,生产汽车零部件,连座椅、气囊这些细节都不放过,确实是个地道的制造企业。但现在的比亚迪已经大不一样了,它的重心完全转向了科技创新。最近几年,比亚迪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些成果的涌现,都源于它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深耕和巨大投入。
在过去十年里,比亚迪在研发上的花费比赚的钱还要多。
2015年那会儿,比亚迪赚了28亿,但他们在研究新技术上花了37亿。
2000年那会儿,比亚迪赚了42亿,但在研发上花了86亿,这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
2021年,比亚迪赚了31亿,但在技术研发上花了更多钱,投入高达106亿。
2024年,比亚迪赚了403亿,同时拿出542亿搞研发,比2023年的399亿多花了36%。这500多亿的研发费用不仅在国内数一数二,甚至比不少新兴车企一年的总收入还要高。
比亚迪目前拥有超过12万人的研发团队,过去十年里,他们在技术研究上投入了超过1800亿元。这一决策被证明是比亚迪近十年来最明智的选择。通过不断的技术投资,比亚迪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电池技术、混合动力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车辆操控系统等,实现了全方位的技术革新。
凭借技术优势,比亚迪的产品实力大大增强,不仅跑得更远、更省油,提速更快,自动驾驶也更智能。这些改进直接带动了销量增长,短短五年间,比亚迪的年销量从50万辆猛增到400万辆,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500万大关。
【高端化还需要时间】
比亚迪确实很厉害,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新出的仰望U7,技术是挺先进的,但能不能卖得好还很难说。这几年比亚迪的普通车型卖得特别好,一路高歌猛进,但它的高端品牌仰望在市场上反响平平,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早些年,比亚迪给大家的印象一直不太好,这种负面形象始终没有完全消除。尤其是在2000年之前,也就是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崛起之前,它一直被视为"便宜没好货"的典型代表。当时售价四万多的比亚迪F3,虽然卖出了上百万辆,但由于定价太低,加上成本控制过于严格,虽然让比亚迪获得了巨大的销量,但也让它贴上了"低端"的标签。
这几年,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突飞猛进,销量大幅攀升,还推出了腾势和仰望等高端品牌。不过,品牌历史较短,底蕴不足。在高端市场,比亚迪过于突出技术优势,反而忽视了豪华感、高级感和品牌荣誉的塑造。这其实也情有可原:一来技术实力确实出众,想低调都难;二来豪华感和高级感需要时间沉淀,比亚迪还需要继续积累。
比亚迪并没有坐以待毙,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这个趋势帮比亚迪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
拿雷克萨斯来说,当年美国豪车市场基本被BBA垄断,作为后来者想超越它们相当困难,毕竟大家对老牌豪车情有独钟,对新品牌却不太信任。但雷克萨斯另辟蹊径,把目标锁定在思想开放的年轻群体,凭借先进技术、亲民价格和过硬品质赢得他们的青睐,短短十年就超越了BBA。
新兴的汽车品牌也不例外,像理想、蔚来、小米这些品牌,都把目光锁定在年轻消费者身上,成功打开了市场。而对于中老年人群,尽管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要想让他们接受新产品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只能慢慢来。等到年轻市场站稳脚跟,产品的影响力自然就会提升,到时候再说服中老年人就会容易得多。
即便仰望品牌技术过硬,也不一定能在市场上快速打开局面。不过,随着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主力,我们对比亚迪的仰望U7还是充满期待。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手握一个“技术法宝”,这个强大的“武器库”能为仰望建立技术壁垒,一旦技术和性能占据优势,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超越对手。
这些事急不得,得慢慢来,我们还得耐心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