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边的人开始用deepseek赚钱的时候,我忽 然分不清梦幻和现实

社会 03-19 阅读:130 评论:0

## 当AI开始批量生产"财富幻觉"

凌晨三点,朋友小林的微信消息在屏幕上炸开:"用DeepSeek生成了七套AI写真,客户直接转账两万。"附带的截图里,模特的面孔在赛博朋克滤镜中闪烁着金属光泽,锁骨线条完美得像数学公式。我盯着手机屏幕里自己凌晨加班的熊猫眼,突然分不清这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

这并非个例。写字楼茶水间里,有人用AI批量生成短视频脚本月入十万;咖啡厅角落,刚毕业的大学生靠AI绘画工具接单,作品被挂在奢侈品门店橱窗;就连楼下煎饼摊的大妈都在用ChatGPT优化油条配方。当AI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技术红利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化为银行账户的数字跳动,但这场全民狂欢的背面,暗流正悄然涌动。

在硅谷某科技公司的地下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将人类创造力编码成算法。当AI绘画工具每秒生成120张图片时,梵高旋转的星空与莫奈的睡莲正在被解构为数据流;当ChatGPT吐出媲美莎士比亚的诗句,语言学家发现程序正在吞噬人类独有的隐喻能力。这些被资本包装成"创意革命"的工具,实则是将艺术与思想溶解在数字酸液中的萃取器。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场技术狂欢正在制造新型认知迷障。某AI炒股软件用户群体中,有人将算法推荐视为"上帝旨意",在虚拟账户里进行着百万级别的模拟交易;网红博主用AI生成虚假旅行日记,粉丝在评论区为不存在的冰岛极光热泪盈眶。当现实世界的物质边界被数据洪流冲垮,人们正在集体经历一场后现代主义的眩晕。

在旧金山唐人街的算命摊前,老先生的铜钱占卜与AI面相分析软件并肩而立。这荒诞的场景恰是技术时代的隐喻:当资本将AI包装成"改变命运的魔法棒",人们心甘情愿地将自由意志抵押给算法黑箱。那些炫耀AI赚钱神话的年轻人,或许未曾察觉自己正在成为技术巨轮上的燃料——他们的创造力被算法榨取,情感被数据建模,连成功故事都成为资本营销的案例库。

但历史总是充满辩证的伏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当透视法与解剖学重塑绘画艺术时,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埋藏了三十七层颜料;工业革命中,诗人布莱克在蒸汽机轰鸣里写下"在黑暗的 satanic 磨坊中"。每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总有人能在浪潮中锚定人性的坐标。今天的创作者们,或许该在AI工具箱里寻找新的炼金术,用技术放大而非替代人类的独特性。

深夜,小林发来新消息:"客户要定制一百张AI写真,但每张都要有'手工痕迹'。"这个充满反讽的订单,或许正是破解虚实迷雾的密钥。当我们学会在数据洪流中打捞真实温度,在算法逻辑里编织人性经纬,便能像中世纪的抄经僧侣那样——用最先进的羊皮纸与墨水,抄写出超越技术的灵魂震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