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法院化解跨越15年的执行旧案,执行和解助困境企业“新生”

推荐 01-23 阅读:0 评论:0

近日,南京鼓楼法院化解一桩执行旧案,同时也是最高院申诉案件,该案历经15年,跨越数地法院执行接力,凝聚十几任法官的智慧与汗水,过程漫长而曲折。这不仅是一场执行和时间赛跑的故事,更是一次以执行和解为刃,精准解剖企业债务困境,助力企业涅槃重生的司法实践。

案件回溯到2009年,北京某法院一纸判决,某船业公司因未如期完成建造出口船壳,被判决返还某进出口公司款项4000余万元并支付利息,因该船业公司未履行义务,案件于同年进入执行程序。2015年,北京的法院将该案委托扬州中院执行。扬州中院又裁定将该案交由仪征法院执行。2017年7月,江苏省高院裁定将该案交由南京鼓楼法院执行。

接手该案件后,执行方案定格在处置“变现”被执行人公司财产上,但由于其财产范围不清、价值不明以及岸线等特殊资产限制等问题,一度使执行工作“遭遇瓶颈”。加之公司整体资产价值高昂,让执行者望而却步。

为此,承办人仔细研判成案卷宗,对于已经控制的财产,及时续封;同时,多次到现场进行实地勘验,了解资产状况,明确资产范围;涉及土地出让、岸线特殊资格等专业问题,多次“场外求助”,函询相关单位,做好做足评估拍卖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活封状态下不断合作添附的新增财产,多次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调查确认。财产调查完成后,法院立即委托评估公司先后进行了两次资产评估,这才逐步摸清了财产底数,确认并厘清了被执行人名下财产价值。

资产“见底”后,法院作出正式的拍卖裁定,着手拍卖被执行人公司名下财产,双方不服进行异议、复议并申诉,省法院审理后 ,撤销了拍卖裁定,案件重新回到了原点,意味着拍卖评估等执行措施可能都需要“再来一遍”。因此,在此基础上,办案组重新审思本案的执行方向。

随着申请人再次申请恢复执行,案件更换了承办人,一切准备就绪后,执行重新出发。在整体拍卖思路被省法院叫停后,分隔处置的方案就被“提上日程”,为此,承办人在2024年初再次进行实地勘验。勘察中发现该船厂厂区复工复产,可能具备相应的履行能力。

经了解,2024年被执行人所涉国际船舶行业市场回暖。同时,在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过程中,法院发现其公司名下部分建筑物面临拆迁,这也成为了案件解决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以上两点,承办人敏锐洞察到彻底解决本案的“战机”已来,并且稍纵即逝,在预判到被执行人此时具备和解继续经营的意愿,以及足够分期履行的资金基础后,一颗放弃处置转向和解的“种子”已经在承办人心中“生根发芽”。如何抓住拆迁的契机促使本案实质化解,也成为了考察执行水准的“必答题”。

法官找到案件症结后“对症下药”,多次组织双方协商,精准地解剖了被执行人公司的债务困境。同时,从民营经济保护的角度,对双方充分释法明理,多轮深入细致地沟通,最终双方各自确定一致意见,达成执行和解。在和解协议中逐步对被执行人企业进行“松绑”,分批解除其名下财产和营运资格的查封,让其甩掉历史债务的“包袱”,轻松上阵,重新出发。对于申请执行人而言,这也使得多年来的一笔“旧账”终已了结,使得债权人也尽快收回资金,双方均用时间换得了空间。

和解协议签订当天,双方当事人最终成功“牵手”,承办人与双方在鼓楼法院执行事务中心合影见证,标志此案圆满解决。2024年12月,和解第一笔款项2000万元如期到账,法院及时发放申请人,并按照和解协议解除相应查封措施。双方均对法院表示感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通讯员 刘柳明 高明明

校对 盛媛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