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熙加入基金公司,没想到父亲南怀瑾厉声说:你不如去要饭!
南国熙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第四子。
据南一鹏讲述,南国熙 12 岁时被送给美国海军退休中将薛乐如先生收养。

这位薛将军是南怀瑾的学生之一,老师所托,自当尽心培养这个小师弟。
南国熙大学毕业之后,就加入了基金管理公司。
不久后,他接到了父亲南怀瑾的电话。
电话那头,南怀瑾的声音沉稳而平静,他轻声问道:“孩子,你现在做什么呢?”
南国熙不假思索地回答:“基金管理。”
南怀瑾微微皱眉,继续追问:“基金管理又如何?”
南国熙兴致勃勃地说道:“这个行业可好了,能让我认识很多有钱人。”
南怀瑾的语气依旧波澜不惊,他又问:“认识很多有钱人又怎样?”
南国熙理所当然地回应:“那自然可以赚很多钱呀。”
南怀瑾并未就此打住,紧接着追问道:“赚很多钱又如何?”
这一问,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让南国熙瞬间愣住了。
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他的认知里,赚钱似乎就是一切努力的终点。
此刻,面对父亲的追问,他哑口无言,大脑一片空白。
就在这时,南怀瑾的声音突然变得严厉起来,仿佛一道闪电劈下:
“儿子,你是一个没有人生观的人,你还不如去要饭算了,要饭也可以活一辈子。”

说完,南怀瑾便挂断了电话,只留下听筒里传来的嘟嘟声,在南国熙的耳边回响。
那一刻,南国熙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他觉得自己被父亲狠狠地抛弃了,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埋怨和不解。他怎么也想不通,父亲为何如此不理解自己,为何对自己的选择如此嗤之以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自己在这个行业里虽然认识了不少有钱人,也赚了一些钱,但内心却始终空落落的,仿佛缺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直到南怀瑾与世长辞,南国熙在悲痛之余,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他回忆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次严厉的斥责,终于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原来,父亲并非不爱自己,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试图点醒自己,让自己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父亲继承了禅宗教育弟子的方法,用 “棒喝” 的方式,希望自己能够破迷开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事实上,南怀瑾一直以来都对南国熙的修行极为关心。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四年间,即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依然不忘嘱咐身边的弟子,要多留意南国熙的修行。
这种宽慈相济的教育风格,充分展现了南怀瑾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内敛的爱。他既严厉地指出儿子的问题,又默默地在背后关心着儿子的成长。
二、奇人南怀瑾南怀瑾,这位在近代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少年时期的他,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
大儒刑公恕看中了他的天赋,悉心教导,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青年时期,他师从禅宗大德袁焕仙,在袁焕仙的指导下,深入钻研佛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他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虚云老和尚的认可,从而出任摩诘精舍首席大弟子。
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探寻人生的究竟,南怀瑾毅然决然地进入大雪山闭关三年。

在这三年里,他与外界隔绝,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大藏经的研读中。
此后,他又与道教高人频繁往来,博采众长,最终贯通了儒佛道三家,成为了一代国学大师。
下山后的南怀瑾,声名远扬。蒋介石听闻他的才干,对他极为赏识,亲自邀请他担任机要秘书。
然而,南怀瑾志不在此,他婉言谢绝了蒋介石的邀请。
在他心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传播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古老智慧的熏陶。
南怀瑾寓居台岛,怀揣着传播华夏传统文化瑰宝的宏大志向,毅然开启了收徒讲学的征程。

在那个传统文化传承略显式微的时期,他的讲学之举,犹如在荒芜之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关于他讲学的影响力,有一段颇具戏剧性却又满含敬意的故事。
杜月笙麾下的得力干将杨管北,最初听闻南怀瑾先生之名时,内心满是怀疑与猜忌,在他心中,这位声称精通传统文化的南先生,或许只是个徒有虚名、巧舌如簧的江湖骗子。
所以杨管北准备拆穿这个骗子,但是没想到课堂之上,南先生引经据典,从诸子百家到诗词歌赋,从历史典故到人生哲理,信手拈来,讲解得丝丝入扣。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独到见解,以及将晦涩难懂的经典阐释得通俗易懂的高超能力,瞬间让杨管北目瞪口呆。
那一刻,他心中的偏见与疑虑如冰雪般消融,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震撼与折服。

自此,杨管北便死心塌地追随南先生,终身侍奉左右,毫不迟疑地宣称,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真正让他由衷钦佩、甘愿追随的,唯有杜月笙与南怀瑾先生二人。
这份由衷的认可,正是南先生学识魅力与人格力量的生动注脚。
三、家与国蒋经国听闻南怀瑾先生的大名后,对先生的非凡才华与高深智慧心生向往,为了邀请南先生出山襄助,蒋经国亲自登门拜访。
南怀瑾面对蒋经国的到访,他以家中寒舍太过简陋,实在不便接待贵客为由,婉拒了蒋经国进门。
南先生此举,其实更有深意。
时间的指针拨到上世纪 80 年代末,彼时的两岸关系正处于一个微妙而关键的转折点。
南怀瑾先生凭借着自身在学界、文化界积累的超卓地位,以及与两岸各界都有着一定渊源却又始终保持着恰当距离的特殊身份,积极投身于促进两岸交流与和解的事业之中。
在众多促进两岸交流的重大事件里,他为促成汪辜会谈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尤为引人注目。
在幕后,南先生不辞辛劳,四处奔走斡旋。他凭借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卓越的智慧以及崇高的威望,巧妙地协调着两岸各方的关系,化解了诸多潜在的矛盾与分歧。

正是因为有了南先生的不懈努力,汪辜会谈得以顺利举行,为两岸关系的破冰,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南怀瑾先生的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文化交流与传承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样有着令人赞叹的壮举。
他以私人身份,勇挑重担,投身于金温铁路的筹建工作之中。
金温铁路的筹建之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从巨额资金的筹集,到复杂工程的规划设计,再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每一个环节都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南先生凭借着坚定如磐石的信念,以及非凡的毅力与勇气,一步一个脚印,攻坚克难。
当历经无数个日夜的努力,金温铁路终于建成通车的那一刻,南先生没有丝毫的犹豫与贪恋,毅然将这条自己投资的铁路交给地方政府。

他的这一行为,深刻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功成身退,成功不必在我” 的崇高精神境界。
他所追求的,并非个人的名利与荣耀,而是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进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在南怀瑾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与归根的强烈渴望,回到大陆。
他深知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于是效仿先圣孔子,创办了太湖大学堂。
在这里,他广聚天下学子,倾尽全力讲学授课。他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春风化雨般传授给每一位学子。
在太湖大学堂的每一间教室、每一片树荫下,都留下了他讲学的身影与谆谆教诲。
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火炬手,将文化的薪火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种,倾注了自己最后的心血与精力。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的文化种子茁壮成长,带着南先生的期望与嘱托,奔赴各地,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南怀瑾先生的一生,都在为保留中华文化的慧命而四处奔波。
在几十年的岁月里,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尽管他与儿女们的距离近在咫尺,但由于他一心扑在文化传播上,儿女们想要见他一面,都变得极为困难。
就连他的儿子南一鹏,也曾感慨地说,父亲仿佛 “与天下人共亲”。
这寥寥数语,饱含着对父亲的理解与敬意,也从侧面反映出南先生为了文化传承,牺牲了太多与家人相聚的时光。
四、鞠躬尽粹2012 年 9 月,南怀瑾先生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驾鹤仙逝。

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悲痛不已,他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却永远熠熠生辉。
他圆寂之后,留下了无数舍利子,如今这些舍利子供奉在成都文殊院藏经阁。若有心之人想要前往拜祭,可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前往瞻仰,以表达对南先生的崇敬与追思之情。

在南先生生前,通永禅师曾提议为他建造舍利塔,然而南先生却婉言拒绝。他曾语重心长地说:“我的遗产并非那些舍利子,而是那 58 卷讲解传统文化精义的著作。”
南先生所言极是,以他所著的《金刚经说什么》为例,讲解《金刚经》这一佛教经典,需要具备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其一,对传统文化和文字要有极其深厚的见解与领悟能力;其二,必须是真正的修行人,拥有丰富的修行实践与感悟,而南怀瑾先生恰好二者兼备。
他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将如何见智离惑、如何降伏烦恼等深刻的佛教义理,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源自内心的喜悦与启迪,充满了法喜。

除此之外,南先生的诸多著作,诸如《论语别裁》《大学微言》《老子他说》《观世音修行法门》《历史的经验》《小言黄帝内经》《如何修证佛法》《楞严经大义》等等,皆与《金刚经说什么》一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这些著作在翻译和阐释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达到了 “信、达、雅” 的完美境界,成为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复旦大学出版社有幸成为唯一得到南先生授权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了这些著作。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书籍的销量累计超过 1000 万册,在文化书籍的销售领域,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
不仅如此,这些著作还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华文化输出的重要品牌。许多外国政要都以能够成为南怀瑾先生的弟子为荣,这足以彰显南先生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与崇高地位。
为了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推出了一套精装纪念版本。这套版本与市面上流通的普通版本相比,在装帧设计上更加精致典雅,尽显高档大气。
将这套纪念版书籍放置在书架上,瞬间便能提升整个书房的格调,彰显出主人高雅的学养与不凡的品味。当朋友们来访,看到这套书籍时,定会对主人的学识修养心生赞叹。
如果您有缘看到这段话,或许这便是一场奇妙的缘分。
佛度有缘人,书籍亦是如此。
在茫茫书海之中,人与书的相遇,同样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若您对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感兴趣,想要深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妨点击上方的【去看看】,开启一场与智慧对话的奇妙之旅。
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看三本一套的《南怀瑾讲中国智慧》,同样充满 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