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30万,回乡办理父亲的后事无人搭理,母亲一番话让我豁然开朗
我叫林向东,1995年春节,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父亲去世了。那一刻,我仿佛从云端跌落谷底。三十万的年薪、沪市高管的身份,在那一刻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回到家乡,记忆中的老槐树依然矗立在村口,儿时的欢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可是,迎接我的不是熟悉的乡音,而是村民们异样的目光。张婶匆匆收起晾晒的衣物,王叔低头快步走开,就连平日里热情招呼的李婶也冷言冷语。他们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着我,言语中充满了对我的不满。
这突如其来的冷落让我困惑,也让我开始反思。我自认为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大城市努力工作,为的就是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可如今,父亲走了,我却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村民的反应更是让我如鲠在喉。他们说我“有钱人真是把老家都忘了,连老子都不要了”。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思考点一:你认为村民的态度合理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我开始回忆父亲生病的那一年。1994年夏天,父亲第一次查出肝癌。那时我正忙于公司重组,没日没夜地加班,跨国视频会议、出差连轴转,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的情况。母亲打电话说父亲病重,医生说最多撑一年,希望我回去看看。我却以工作忙为借口,安慰母亲说忙完这阵子就回去。结果,这一忙,就成了永远的遗憾。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生病期间,天天坐在门槛上盼着我回去,甚至拒绝住院,就怕我回来找不到他。就连隔壁的张寡妇都看不下去,天天给他送饭。而我,这个所谓的“孝子”,却连一个电话都没打回去。
我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家庭的亏欠之上的。我用金钱的回报代替了陪伴,用事业的忙碌掩盖了内心的不安。我以为赚到足够的钱就能让父母幸福,却忽略了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儿子的陪伴和关心。思考点二:在事业和家庭之间,你该如何平衡?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在村里住了半个月,帮着修缮祠堂,给村里老人买日用品,晚上就陪母亲聊天,听她讲述父亲生病时的情况。我开始主动与村民沟通,了解他们对我的看法,并真诚地表达我的歉意。渐渐地,村民们对我的态度开始转变。李大爷主动跟我聊起父亲的往事,张婶送来了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咸菜。张根树告诉我,父亲病重时,即使疼得直不起腰,也要坚持下地干活,就怕我回来找不到他。这些点点滴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曾经的缺失,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和乡邻的感情。Tips:试着定期与家人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哪怕只是简单的问候,也能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心。
回到沪市后,我开始调整工作方式,把一些事务性工作交给下属,每个月都抽空回老家看望母亲,陪她聊天,带她去镇上看病。为了改善村里的经济状况,我还在村里办了个小型农产品加工厂,专门收购村里的土特产。厂子慢慢有了起色,村里人的收入也增加了,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李大爷说:“向东现在才是真的有出息,不光会挣钱,还知道回报乡亲。” 思考点三:你认为除了金钱之外,还可以用哪些方式回报家乡?
如今,我依然在大城市打拼,但我不再像从前那样一味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我会定期回老家看望母亲,陪她聊聊家常,给她做她爱吃的菜。我会去父亲的坟前坐坐,跟他说说我的工作和生活,说说母亲的近况。我会经常想起父亲的那句话:“人啊,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根在哪里。” 我把老房子重新修缮了一番,院子里的柿子树也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我摘了一些带回沪市,和同事们分享,告诉他们这是父亲亲手栽种的。
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成功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Tips:尝试将你的成功与家人、家乡分享,你会发现,成功带来的喜悦会成倍增加。
行动指南:
1. 定期与家人联系,表达你的关心。
2. 学会平衡事业和家庭,不要让忙碌成为你逃避责任的借口。
3. 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让你的成功更有意义。
人生的道路很长,我们可能会走得很远,但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忘记那些爱你的人,以及你爱的人。这才是我们奋斗的意义,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