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打,第2波全面关税战爆发,特朗普发“永久”禁令,中方好消息
美国此前宣布对全球钢铁和铝加征了关税,如今,第二波全面关税战爆发,对全球汽车征收25%关税。特朗普还声称这是“永久”的。
特朗普为何对汽车行业下手?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 年汽车贸易逆差高达 1200 亿美元,占整体贸易逆差的 22%。特朗普试图复制钢铁行业的 “成功”:2023 年钢铁关税让国内产量提升 15%,尽管消费者为此多付 80 亿美元。但汽车产业更复杂:底特律三大车企 60% 的零部件来自墨西哥,关税将推高单车成本 4000 美元,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正如墨西哥学者马丁内斯所言:“这不是保护工业,而是让美国老百姓为政治口号买单。”
特朗普的票仓集中在“铁锈地带”,汽车工人是关键群体。2024 年密歇根州选举中,承诺 “让工厂回流”的特朗普以 2% 优势险胜。如今的关税战,本质是选举承诺的延续 —— 哪怕经济学家警告将导致 10 万人失业,也要在选票面前赌一把。这种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策略,暴露了民粹主义经济政策的短视性。
永久汽车关税,是真的吗?“永久有效”的措辞吓坏了全球车企,但华盛顿的政治游戏早有剧本。历史经验显示,美国关税的“永久性” 往往随总统换届归零:2018 年的钢铁关税,在 2021 年拜登任内就缩水至 15%。更现实的是豁免机制 —— 白宫已暗示,符合“美墨加协定”的零部件可免税,与美国签订双边协议的国家也可能获得特赦。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玩法,本质是逼迫各国让利的谈判筹码。
特朗普团队的操作充满戏剧性:一边宣称 “永久”,一边给盟友留后门。加拿大获得 20 亿加元的“战略基金”缓冲,欧盟被允诺 “紧急谈判”,日本则在关税阴影下加速靠拢中国。这种分化策略,延续了特朗普 “逐个击破”的谈判风格。正如穆迪公司的分析:“关税不是目的,而是迫使各国接受不平等贸易条件的工具。”当德国车企被迫考虑在美国建厂,当韩国电池厂商寻求豁免,美国正在重构以自己为中心的产业链。
但永久禁令的脆弱性已显现: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8 月可能出现债务违约;标准普尔预测,关税将拖累 GDP0.6%;惠誉评级指出,贸易战将推高通胀并延迟美联储降息。这些经济炸弹,随时可能炸毁 “永久” 的谎言。正如美国前财长萨默斯所言:“特朗普在玩一场没有安全网的高空杂技,美国经济经不起第二次失误。”
特朗普的 “全球树敌”策略,意外给中国送上大礼。当欧盟启动 180 亿欧元报复,当加拿大寻求多元市场,中国成为最佳选择。中日第六次经济高层对话的重启,就是最生动的注脚:时隔六年的会谈,15 个部门参与,20 项合作共识,涵盖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领域。
这种转变源于现实考量: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更是东南亚产业链的核心。当美国车企因关税成本飙升,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 35% 的年增速抢占市场。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比亚迪、蔚来在欧洲的销量同比激增 200%,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在德国投产。
商务部的反制策略精准有力:在世贸组织起诉美国单边主义,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度落地,与中东、拉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种“多边主义对抗单边主义”的策略,让中国朋友圈持续扩容。正如王毅外长所言:“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美国盟友在关税压力下寻求避风港,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展现出强大吸引力。
站在 2025 年的十字路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关税战的硝烟,更是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当特朗普的 “美国优先”撞上中国的“天下大同”,当单边主义遭遇多边主义,历史的天平正在倾斜。中国的好消息,不仅是美盟友的靠拢,更是道路的自信 —— 在保护主义的逆流中,坚持开放合作,就是对霸权主义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