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亲自下令处死24岁女特务,44年后,叶剑英证明她是我党英雄
1939年秋天,在延安工作的两位年轻党员,经过组织同意结为夫妻。他们的革命战友和上级领导都为他们送上了诚挚的祝福。
才两个月,黎琳就接到命令要去重庆执行统战任务。虽然心里舍不得,她还是二话不说接受了安排。丈夫李清也很支持妻子的工作,两人在延河边上依依惜别。
半年后,延安开始传出“黎琳投靠军统,背叛革命”的传闻,甚至有人找到李清,劝他放下黎琳,别再等她回来。
李清明白自己老婆的倔脾气,也清楚她对党一片赤诚,他压根不信那些空穴来风的谣言,始终相信黎琳绝不会做出对不起革命的事。
转眼间四十年就过去了,李清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寻找,可黎琳依然杳无音信,没有任何消息。
1983年,有关部门终于联系上了李清,还带来了一份重要文件。这份文件清楚地表明,黎琳并没有投靠军统,她始终忠于革命事业。原来她改名为张露萍,后来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李清紧紧攥着文件,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我早就相信,你绝对不会背弃组织,更不会违背我们当初的承诺……”
这份档案一曝光,戴笠特工生涯的失败经历、叶剑英与周公馆的故事、息烽集中营的内幕……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39年11月某日,在重庆的一个码头边,一艘渡轮靠岸,一个女学生走下船来。她穿着咖啡色的长裙,脚上是一双半高跟的鞋子。
黎琳不久前刚结婚,到了重庆后,她改名叫张露萍。
码头边站着个瘦高个儿,正四处打量。张露萍一瞧见,立马跑了过去,甜甜地叫了声:“哥!”
那男的听见叫唤,略显尴尬地应了声,伸手接过张露萍递来的行李箱,随后两人一前一后,随着人群渐渐走远。
张蔚林是军统重庆总台的报务员。七七事变后,他看到老百姓在受苦,军统却不管不顾,只顾着对付共产党,这让他感到既失望又愤怒,不想再为军统效力。于是,他来到中共南方局在重庆曾家岩50号的周公馆,希望能加入共产党。
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心,张蔚林特意把冯传庆也带来了,他是军统重庆总台的报务主任,也有意愿加入共产党。
冯传庆是重庆总台的二把手,地位仅在台长之下。假如他真的成了共产党员,咱们就能获取军统最机密的情报,这对我们开展革命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时中共南方局的军事负责人叶剑英没有立即同意,他先安排人核实了这两人的来历和背景,确定他们是真心投诚后,才表示了接纳。
在叶剑英和曾希圣的引荐下,冯传庆与张蔚林悄然加入了共产党组织。他们仍旧在军统电讯总台任职,暗中搜集重要信息,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由于他们在总部担任的职位不适合经常与南方局直接联系,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必须物色一位可靠的情报传递者。这个人不仅需要胆大心细,还必须对党忠心耿耿。
在那种特殊环境下,黎琳被组织安排了一个新身份——张蔚林的妹妹张露萍,她借着看望亲人的机会,开始执行秘密的情报收集任务。
黎琳其实不叫这个名字,她原本叫余家英,上学时用名余硕卿,老家在四川崇庆县。她爸爸是私塾先生,受父亲熏陶,张露萍打小就特别爱看书。
上初中那会儿,张露萍受到进步思想的感染,开始参与抗日宣传。随着战争全面爆发,她对抗日的信念越发坚定。不顾家人阻拦,她毅然放弃家里安排的婚事,和两位同学结伴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1938年春天,张露萍提着沉甸甸的行李从卡车上下来,正赶上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们下课,大家热情地围上来迎接这批新来的同学。
一个长相斯文、带着害羞微笑的男生走到张露萍面前,主动帮她拿起了行李。他叫李清,这是他们初次相遇。
在一片黑蓝色调的人群中,张露萍总是披着鲜艳的红毛衣,圆润的脸颊泛着红晕,笑容灿烂。她站在队伍前方,自信满满地带领大家高唱抗日战歌《拿起刀枪干一场》。
张露萍的光芒太过夺目,引得众人纷纷注目,身边追求者络绎不绝,李清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张露萍对这位长相俊朗的学长颇有好感,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关系越来越亲密,最终在组织的同意下结为夫妻。
两个月后,张露萍接到新任务,要动身去重庆。丈夫李清陪她走到兵站,两人在延河边,迎着风沙告别。那时他们心中都充满了革命热情,相信只要坚持奋斗,胜利的日子终会到来,他们也一定能重逢。
谁都没料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远。
刚到重庆那会儿,张露萍给李清写了封信,告诉他一切安好,还表达了对他的想念。之后虽然没再写信,却寄了一小包水果糖过去。李清特别珍惜这包糖,一直揣在衣服口袋里,仿佛张露萍就在身边似的。
半年过去,李清终于得到了妻子的消息,然而这消息却如晴天霹雳,让他震惊不已:“黎琳已经背叛了我们!”
【插进军统心脏的一柄钢刀】
张露萍一进周公馆,周恩来和叶剑英就眼睛一亮,这姑娘充满活力,正是他们要找的合适人选!
张露萍在国民党军统电讯总台担任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她带领着几名潜伏在军统局电讯部门的中共党员,组建了一个秘密支部,专门负责把获取的重要情报传递给周公馆。
张露萍需要假扮成张蔚林的妹妹,混进军统内部。她得改变自己的外表,跟军统特务们打交道,但不能再跟重庆地下党的其他人联系。只有曾希圣和雷英夫能和她保持联系。
换句话说,除了他们俩,所有地下党的同志都会认为张露萍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
张露萍毫无惧色,假扮张蔚林的亲人频繁参加社交活动,并依靠自身才干,在电讯总台成功吸纳了安文元、陈国柱等5名地下工作者。作为这支队伍的负责人,她带领这支精锐力量,如同一把利刃,直插敌方要害。
张露萍得到关键信息后,会用一种特制的墨水写在纸上,等墨水干了什么痕迹都没有。接着,她拿出两张钞票,把这张纸夹在中间。
第二天清晨,张露萍在街上用钱跟报童换了份早报。报童接过钱后,紧紧握在手里,等到四下无人时才假装整理裤脚,把钱偷偷藏好。随后,他绕了好几个弯,终于到达了约定地点,将钱交给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接头人。
在情况紧急时,张露萍常常亲自赶赴预定地点传递情报,每次行动都面临暴露的风险,但她始终勇敢面对,从未犹豫过。
张露萍带领团队拼尽全力,为党中央获取了大量关键信息。这些情报让国民党处处受制,行动困难重重,彻底打碎了他们妄想消灭共产党的美梦。
戴笠把军统视为自己的王牌,坚信在他的指挥下一定能剿灭共产党。但最近接二连三的机密外泄让蒋介石大为光火,戴笠也整天板着脸,苦苦思索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
戴笠绞尽脑汁也猜不到,在他最得意的军统机构里,早就有了共产党的秘密组织。国民党的每个行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1939年12月中旬,张蔚林得知一条关键消息:戴笠给胡宗南发了封秘密电报,说军统要派三个人带着小型电台偷偷进入陕甘宁边区,让胡宗南帮忙打掩护。
这个间谍小组要是成功混进来,就会严重危害我们党的情报安全。张露萍赶紧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南方局,没过多久延安方面也得知了这个重要情报。
这个潜伏小组一露头,就被我们的埋伏人员全部抓获。戴笠听到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把桌上所有东西都摔在地上,椅子也被他踢得东倒西歪。他怒气冲冲地走出老远,还能听见他破口大骂的声音。
平静下来后,他感觉后背不断渗出冰凉的汗珠。
戴笠之前一直在查是谁泄了密,可他压根没往电台那边想。要是叛徒真就在他身边晃悠,那对他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耻辱,绝对忍不了!
军统内部展开了全面清查行动!
【折戟沉沙】
发现军统内部开始调查后,张露萍他们马上停止了所有秘密活动,确保自身安全,打算等事情平息后再找机会行动。
张露萍趁着这次机会回老家看望亲人,和家里人一起过了个团圆年。但才在家待了没几天,她就收到了张蔚林发来的急电:"哥哥病得很重,赶紧回来。"
是不是张蔚林遇到麻烦了?张露萍没有轻举妄动,她先给南方局发了封电报,可等了好久都没收到回信。实在等不及了,张露萍赶紧往重庆赶,没想到一下车就被特务给逮住了。
他们行踪败露的导火索,竟是张蔚林不经意间犯下的一个小错。
1940年初,张蔚林在操作发报机时,不小心弄坏了一根真空管。军统监察科科长得知后,立即向上级汇报,认为张蔚林做事不认真,可能是故意搞破坏。于是,张蔚林被关了禁闭。
张蔚林被关在禁闭室里,心里七上八下,总觉得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被发现了。为了保命,他趁着夜色偷偷溜走,一路跑到周公馆,赶紧向上级汇报了这个紧急情况。
经过组织认真研究,认为真空管烧坏只是一起普通的操作失误,属于工作中的疏忽。张蔚林的身份目前应该是安全的,建议他立即返回单位向领导汇报情况,顶多会受点小处罚,整体影响不大。
但张蔚林还没能成功返回,就被戴笠察觉了他的逃离行踪。戴笠顿时提高了警惕,迅速派人追捕张蔚林,并搜查了他的宿舍。在搜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本笔记本,里面详细记载了军统在全国各地的电台部署和密码信息。此外,张露萍的笔记本以及她所在小组成员的名单也被一并搜出。
戴笠盯着名单,气得手都在发抖。他费尽心思布局,结果叛徒竟然就在眼皮底下,这简直是他特工生涯的最大败笔!
戴笠曾私下向心腹吐露:“这件事让我颜面尽失,成了我打击共产党行动中最惨痛的败笔。”
气急败坏的戴笠立刻下令把名单上的人全都抓了起来。刚回来的张蔚林也没能逃过一劫,被严刑逼供。安文元在酷刑下挺不住了,把知道的事情全说了出来,还把张露萍也牵扯了进去。
军统特工冒用张蔚林的身份给张露萍发了电报,把她骗回了重庆。她一下火车,安文元就认出了她。
张露萍被抓后,戴笠亲自出面审问他们。
戴笠原以为对付一个20来岁的女孩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觉得只要稍微吓唬一下,她就会把知道的全交代出来。
出乎他意料的是,无论怎么审问,张露萍始终咬定自己是张蔚林的妹妹,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即便遭受酷刑也从未改口。
戴笠看强硬手段没效果,就改变了策略。他假装释放张露萍,实际上安排特务暗中跟踪,企图通过她找到我们党的秘密联络地点。
张露萍失魂落魄地走在拥挤的街道上,接连几天的煎熬让她看起来十分憔悴。她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去哪儿,只是凭着本能朝周公馆的方向移动,那里有她的同伴,是她唯一能依靠的人。
张露萍朝周公馆走去的消息不胫而走,特务紧随其后的情况也传到了那里。叶剑英等人神情凝重,心里直打鼓:张露萍到底有没有投敌?她此行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叶剑英立刻发出指令,要求周公馆的全体人员提高警惕,人人持枪在手,分别把守在门后和窗户旁边,只要张露萍带着特务踏入周公馆,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十步、五步……张露萍慢慢走向周公馆,馆里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随时准备和特务拼个你死我活!
张露萍来到周公馆门口时,脚步没有丝毫迟疑,她目视前方,身体微微晃动,径直从门前走了过去。
张露萍用这种方式向战友们传递信息:她一切安好,请大伙儿放心。她坚定地表示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也绝不会背叛革命事业!
张露萍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特务看她这样也没啥用,又一次把她抓了回去,之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
在延安,一位抗大的学生从重庆回来,带回来一个消息。她亲眼看见张露萍穿着华丽,和一个军统特务走得很近。很快,延安就传开了“黎琳可能背叛革命”的说法。
张露萍的真实身份只有极少数人了解,由于她再次被捕后音讯全无,关于她的传闻逐渐被人们当成了事实。
然而,她的丈夫李清却一直不肯接受这个事实。李清深信,自己的妻子绝对不会做出背叛组织的事情,他认为这里面肯定存在某种误解。
李清苦苦追寻,整整等了40多年,才终于弄明白张露萍失踪背后的真相。
【身在黑暗,心向光明】
面对张露萍的顽强不屈,戴笠束手无策,最终判处她和其他六人死刑,但并未立即执行。随后,这一判决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七人被关押在白公馆。到了1941年3月,他们又被转移至贵州息烽集中营。
张露萍被关押在专门关押女犯人的义斋牢房,这里还关着“小萝卜头”宋振中和“监狱之花”孙达孟。
张露萍看到年幼的宋振中和孙达孟,心里特别难过。她总是把自己那份食物省下来给两个孩子吃,还拿行李里的首饰和钱跟看守换了一只鸡,炖汤给他们补身子。后来她特意留了只母鸡,天天下蛋给孩子们补充营养。
张露萍给两个从未出过家门的孩子讲《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故事,还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让这些美好景象像阳光一样照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张露萍原本有机会成为母亲,当时她刚接受任务来到重庆,已经怀上了她和李清的宝宝。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忍痛做了流产,这件事一直让她心里留有遗憾。正因为如此,每次看到这两个孩子,她总是忍不住想多关心他们一些。
孙达孟直接拜张露萍做了干娘,还特意给自己起了个小名叫孙纪萍,就是为了记住这份情谊。
虽然身在监狱,审讯和折磨是家常便饭,每个牢房都笼罩着压抑的气氛。但张露萍再次展现出她的领导能力,带领狱友们高唱抗日战歌。寂静的夜晚被他们充满激情的歌声打破,整个监狱都回荡着振奋人心的旋律。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1945年就到了,张露萍这时已经24岁。监狱的生活让她变得又瘦又弱,但她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子坚定。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息烽集中营后,里面的爱国者们先是一阵狂喜,但没过多久就恢复了平静,毕竟他们还要继续面对艰难的日子。
1945年夏天刚开始,戴笠收到消息说西安监狱里共产党人越狱闹事。他马上联想到关在息烽集中营的张露萍等人,随即发出命令,要求当场处决张露萍等七人。
7月14号一大早,狱警推开牢门喊:“253号,赶紧收拾行李,准备送你去重庆‘释放’!”
这个地方,大家都有自己的编号,平时互相称呼都用这些数字,比如张露萍的编号就是253。
听完狱警的话,囚室里的女人们都面露哀伤,她们心里都清楚"释放"代表什么。
张露萍从容不迫地站起身,取出梳子和口红,请同监的黄彤光为她做最后的打扮。
黄彤光给她涂口红时,手不停地颤抖,周围的朋友们也开始小声啜泣,情绪难以自抑。
张露萍平静地告诉彤光:“姐,别伤心,我清楚自己该去哪儿,心里很踏实。”
她对小萝卜头的妈妈徐林侠说:“徐大姐,咱们活着就要活得光明磊落,就算死也得死得堂堂正正。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她说完便站起来,跟随看守走出牢房。和张露萍一同离开的还有当初被捕的几位同伴。特务将这七人押送到了息烽县城西南边团圆山脚下的快活岭。
在汽车里,张露萍毫不畏惧,和同伴们一起大声唱着《国际歌》,并不断喊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下了车,特务带着他们进了树林,接着就开了枪……
枪声骤起,七人应声倒地,鲜血染红了地面。
特务们执行完任务后返回了集中营,营里的同伴们发现张露萍和其他人没能回来,大家心里都充满了悲伤。当晚,难友李任夫在一块小小的牛角上刻下了一组数字“253·1945·7·14”,用这种方式来纪念这位英勇的女性。
【七烈士平反】
国民党档案至今仍记载着"张露萍很可能是重庆地下党派遣的",这充分说明她直到牺牲都守口如瓶,始终没有出卖革命事业。
张露萍被抓后,南方局在内部整顿的同时也在寻找她的消息,但国民党方面消息封锁得很严,她是否变节,是否遇害,始终没有确切的消息。
当时有些领导觉得张露萍他们可能已经投敌了,给她们扣上了"特务"的罪名。但叶剑英和南方局军事组的同志们一直坚信,张露萍始终是党忠诚的好同志。
曾希圣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这个坚强的姑娘:“黎琳的事有结果了吗?要是她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走也走得不安心啊!”
1980年,一位人士前往贵州省妇联,最终促成了这7位烈士的平反。
韩子栋是小说《红岩》里"疯老头"华子良的真实人物,他曾经在息烽集中营坐过牢,对张露萍等七位英雄的壮举非常敬重。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到快活岭为这七位烈士扫墓。
1980年,韩子栋觉得为烈士们讨回公道的机会来了,于是特意跑到贵州省妇联,详细讲述了七位烈士的英勇故事。妇联对此非常重视,随后专门写了一篇名为《从容就义气如虹》的文章。
雷英夫被这个女孩的勇气打动了,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叶剑英元帅。叶剑英听完后也想起来了:"哦,就是那个唱《干一场》的小姑娘,我记得她。"
叶剑英马上拿起笔,写了一份证明文件,明确指出张露萍等七人不是叛徒,而是为革命献身的英雄。
1983年,政府正式授予张露萍等七人烈士称号,并专门修建了一座纪念碑来纪念他们。
组织上派人联系了李清,告诉他妻子不是特务,而是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听到这个消息,李清既欣喜又悲痛。他一直坚信妻子对党忠诚,只是没想到她早已离世,那次短暂的相聚竟成了最后的诀别。
1985年春,李清站在已故伴侣的烈士墓前,面对着一层深厚的黄土,她低声诵读着悼词,将积压在心中长达45年的情感和话语,逐一地、深情地向她诉说。
一瞬间,李清仿佛瞧见那个穿红衣服、满脸笑容的姑娘正往远处跑去,她跑过的地方开满了鲜花,阳光洒下来,亮得晃眼。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像张露萍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甘愿隐姓埋名,抛下原本的生活,在黑暗中默默前行。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却始终不为人知。即使墓碑上刻着陌生的名字,他们也从未停下脚步,始终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