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小兵当众批评徐海东指挥有问题,3句话升了3级,40岁成上将

历史 04-26 阅读:16 评论:0

长征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成功会师,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三支主力部队之外,还有一支被称为“第四主力”的特殊队伍——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因其成员年龄普遍较小,常被称作“童子军”。尽管规模不及三大主力,但红二十五军在长征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红军整体战略部署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这支长征队伍中,高层指挥官的年纪相对较大,比如军长程子华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4岁。相比之下,团级和营级的指导员们大多刚过20岁,而连级以下的战士和指挥员则更为年轻,年龄普遍在13到18岁之间。

这支年轻的部队虽然平均年龄小,战斗力却比主力更强。长征途中,其他红军常常选择避开强敌,而红25军则专门挑硬骨头啃,专打精锐部队。一路上,他们接连击败了中央军、西北军、东北军以及马家军,队伍规模越打越大,装备也越来越精良。等他们到达陕北时,这支年轻部队的武器水平甚至超过了中央军。值得一提的是,红25军还是第一支成功抵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红25军在长征结束后抵达陕北时,兵力约为3000人。令人惊叹的是,这支部队后来培养出了97位开国将领,包括1位大将、2位上将、6位中将和88位少将。这样的高成材率,既得益于长征期间艰苦战斗的磨练,也离不开徐海东大将的卓越领导。正是他的慧眼识人,才让许多优秀将领脱颖而出。刘震上将就是其中之一,他正是由徐海东亲自提拔的杰出代表。

刘震来自湖北孝感,17岁时加入了当地的黄安、孝感游击大队。刚入伍第三天,他就投入了战斗,对抗的是地主武装和红枪会。有趣的是,后来成为红25军上将的韩先楚也参与了这场战斗。

在这场战役中,我军开局受挫,面对红枪会的猛烈攻势,部队连连后退。关键时刻,韩先楚以普通农民装扮现身战场。此役中,他初次展露日后"旋风司令"的锋芒,指挥部队扭转战局,彻底击溃敌军,迫使其仓皇逃窜。

在这场追击行动中,新兵刘震表现英勇。他身材中等,但奔跑速度惊人,百米冲刺仅需11秒,动作迅猛如同猛虎出击。战斗中,刘震手持梭镖成功捕获两名敌人,并缴获了两支步枪。

1932年春天,刘震因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被调往鄂东北道委特务四大队,后来这支部队改编为红25军手枪团四大队。那时,国内战场上各部队普遍缺少自动武器,火力有限。于是,他们选择用德国制造的驳壳枪代替冲锋枪。正因为如此,能入选手枪队的士兵,个个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战士。

当时刘震所在的大队共有131名战士,全都配备毛瑟手枪和手榴弹。他们主要在平汉铁路南段交界区域执行任务,负责情报收集、物资筹备,以及护送往返于中央和鄂豫皖苏区的干部。简单来说,刘震就是特种作战人员。没过多久,韩先楚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和刘震同属一个作战小组。

刘震和韩先楚最终晋升为上将,而他们曾经的班长陈先瑞则被授予中将军衔。一次相遇时,陈先瑞半开玩笑地对刘震说:“手下都成了上将,我这个班长却只是个中将,这队伍还怎么带?”刘震听后笑着回应:“不管什么军衔,战士永远都得听班长的。”

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单凭勇气远远不够,智慧和策略同样重要。1934年,红25军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那时,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已经撤离了鄂豫皖苏区,只剩下25军在大别山一带顽强抵抗,兵力也从最初的1.2万人骤减至3000余人。蒋介石对此信心满满,下令张学良在三个月内彻底消灭徐海东的部队。

徐海东战术灵活多变,让张学良吃了大亏。5月6日那天,他带领25军突袭皖西罗田县,不仅消灭了一部分敌人,还缴获了上百支枪和7000多块法币。战斗结束后,大家纷纷总结战果,个个都兴高采烈,为这场胜利感到无比自豪。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身为普通士兵的刘震突然发声。他直接对徐海东提出质疑:“这场仗打得可不算漂亮!”徐海东听到这话,立刻来了兴趣,反问道:“你说说看,我们哪里打得不行了?”

刘震在19岁时指出,进攻敌方高地时火力协调不当,导致我方伤亡惨重;撤退时指挥混乱,队形散乱,部分部队遭受损失;进入仓库搬运法币的时间稍晚,若能提前半小时效果更佳。他建议部队应加强战术训练,缴获的火炮不应闲置,要学会利用。单纯依靠士兵冲锋不仅伤亡大,且难以取得胜利。

徐海东对刘震这个普通士兵提出的看似狂妄的建议,不仅没有感到不快,反而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一个有志气的士兵才是优秀的士兵。像刘震这样的年轻人,正是红军所需要的。当时,红军的战术相当简单,即使是高级指挥官如师长和团长,在作战时也往往是简单地冲锋和攻击,如果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然而,刘震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却能自学成才,掌握了战术。

徐海东毫不犹豫地说:

刘震具备出色的战术洞察力,完全胜任连长职务。

韩先楚听完刘震的话,忍不住哈哈大笑,调侃道:“刘震,你这几句话的功夫,官衔直接连升三级啊!”

刘震从普通士兵直接晋升为75师224团1营1连连长,这一跨越式提拔充分展现了徐海东的识人眼光,同时也凸显了我军注重能力的用人原则。在人民军队中,晋升不局限于资历,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以不受常规限制,得到破格重用。这种灵活的选拔机制,正是我军人才不断涌现的关键所在。

刘震虽未受过正规教育,家境贫寒,却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在手枪队服役期间,他对各种外国物品情有独钟。据他回忆,在战场上他缴获了不少稀罕物件,比如法国的礼帽、美国的胶鞋和英国的雪茄。尽管有人认为红军思想较为传统,刘震却以实际行动证明:“共产党并非守旧,而是善于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

刘震对火炮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红军装备匮乏,枪支弹药都不足,火炮更是稀有。即便偶尔缴获了火炮,由于缺乏操作经验,也只能无奈地将它们埋藏起来。在战场上,身为第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有时不得不亲自上阵,操作火炮进行射击。

刘震对学习充满热情,每次缴获敌军火炮后,他都会亲自仔细研究。他理解力出众,经过一番摸索,总能成功操作这些武器。徐海东得知刘震通过自学成为红25军中罕见的炮兵能手,感到非常欣慰。因此,他特意奖励刘震一条毛巾和一个茶杯。

刘震对西方文化的热爱不仅限于军事装备。1937年的一天,时任八路军六八八团政委的刘震特意前往太原,购得一块手表、一支钢笔和一台日本制造的相机。得知此事后,旅长徐海东非常生气,批评刘震乱花钱。

刘震的儿子刘卫东回忆说,他父亲在哈尔滨那会儿可真是风光。手上戴着表,身上穿着西装,对俄国菜情有独钟。打仗时他亲临前线指挥,不打仗时就在哈尔滨开会。闲下来的时候,他打猎、拍照、跳舞,样样都来。不过,他最爱的还是骑摩托车,经常骑着它穿梭在前线之间。

在众多出身平凡的将领中,刘震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身上的那股“洋派”气质,加上他旺盛的求知欲和勤奋学习的态度,使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刘震却逐步掌握了复杂的军种指挥技能,从炮兵到空军,他都能胜任,成为我军中一位罕见的技术型指挥官。

在带领这些专业部队之前,刘震首先得作为普通士兵参与战斗相当长的时间。那时候,红25军的情况非常不利。

长征期间,刘震从连长晋升为营教导员。尽管职位提升了,他在战斗中仍然冲在最前面。在陕南的战斗中,他两次负伤,先是左手,后来是右脸。第二次受伤虽不致命,却在他脸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因为这个伤,战士们后来都叫他“歪嘴子政委”。

在袁家沟的激战中,刘震迅速追击一名敌军军官。那军官显然跑不过刘震,便躲到一块巨石后向他开枪。两人僵持片刻后,刘震抓住对方装弹的瞬间,猛扑上去与其搏斗。对方竭力夺枪,一颗子弹击穿了刘震的左臂。危急时刻,一名掌旗兵赶到,用旗杆的矛尖刺穿了敌人。

在甘肃板桥镇,徐海东的部队遭遇了马鸿逵骑兵的突然袭击,形势非常紧张。关键时刻,刘震与韩先楚迅速抢占高地,用机枪猛烈扫射敌人,成功掩护徐海东突围。

在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我军装备逐步改善,刘震正式踏上了技术兵种的发展道路。那时,日军为了封锁根据地,在公路和交通枢纽修建了大量碉堡。我军当时仅有迫击炮这种曲射武器,难以对这些坚固的砖石工事构成有效威胁。

刘震展现了出色的战术智慧,他巧妙利用工兵部队,对迫击炮进行了创新改造。原本只能进行曲线射击的迫击炮,经他改良后具备了曲线和直线两种射击模式。这一改进使得炮弹能够精准穿透敌军的射击孔。凭借这项技术突破,我军势如破竹,连续攻陷了敌军140多个据点。

刘震后来从八路军调到新四军,指挥部队在淮海平原上灵活作战,令敌人胆寒。他运用游击战术,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主力部队时而向外线转移,时而从敌军空隙中穿插回击,寻找战机消灭敌人。

对付敌人的碉堡,我们不仅靠平射迫击炮硬碰硬,还采取了分区分带的防守策略。有条件的话,我们就包围据点,让敌人被困饿死;条件不够时,就半包围半困住,时不时打冷枪、放土炮,吓得敌人连出来上厕所都不敢。等到敌军据点被彻底削弱,刘震就会集中兵力,直接拿下这个据点。就像吃西瓜、摘桃子一样,哪个熟了吃哪个,哪个好吃摘哪个。

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日军在与新四军的交战中陷入困境,被迫派出代表与刘震进行谈判。为了换取运河航行的许可,日军提出以十余挺机枪作为交换条件,希望刘震指挥的新四军第十旅能够同意宿迁至淮阴的河道通行。

刘震接过日军的信件,脑子里立刻有了主意。他表面上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还收下了那挺机枪。没过多久,宿迁的日军七十二旅团一三五大队就派了金井中队的88个人,跑到林公渡去修炮楼。日军以为我们既然收了机枪,肯定不会再找他们麻烦。

9月6日夜里,敌军碉堡工程刚进行到一半,刘震便迅速部署六个连的兵力,将敌方阵地完全封锁。与此同时,他还安排一支队和四支队分别前往宿迁和淮阴两地,阻击可能前来增援的敌军。

夜幕降临,刘震改进的平射迫击炮发挥出色。在炮火的掩护下,三连率先突破敌军防线。面对我军的优势兵力,日军迅速溃败。这场战斗中,我军击毙包括日军中队长在内的66名敌人,俘虏5人,还消灭和俘虏了90多名伪军。与此同时,宿迁和淮阴的日军因害怕我军增援,只能龟缩在城内叫骂,根本不敢出城应战。

刘震在策略运用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然而,日军和伪军仍占据淮阴、淮安等地,拒绝向新四军交出武器。当时,刘震指挥的十旅刚刚重新整编为精锐部队,随即接到攻占淮阴城的任务。

我军此前主要进行游击战,城市攻坚经验不足。但刘震采取集中火炮的策略,结合精准爆破和密集火力,成功突破了敌方防线。此役不仅击毙了伪军二十八师师长,还彻底消灭了该师9000余人。这一胜利不仅彰显了十旅的强大战力,也为部队从游击战转向城市攻坚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解放战争期间,刘震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率部前往东北,出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第四野战军精锐部队——第39军。

在向东北推进的过程中,刘震偶然捡到一本国民党军遗弃的炮兵手册,视若珍宝。他废寝忘食地研读,最终熟练掌握了火炮操作技巧。在他的带领下,第二纵队成为东北野战军中首支运用分炮定点打击、炮火掩护步兵等战术的精锐部队。

苏联红军击溃日本关东军后,东北地区遍地都是日军遗弃的火炮装备。这让刘震捡了个大便宜。那会儿在东北战场上,不少指挥员对炮兵的作用认识不够,不知道怎么用,还觉得是个负担。有个炮兵团居然没人愿意接手,可见当时对炮兵价值的误解有多深。

刘震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一看到那门381野战山炮,兴奋得不得了。他毫不犹豫地喊道:“这东西归我了,所有责任我来扛!”后来,部队撤退到大兴安岭,刘震又带领大家四处搜集弹药,居然找到了日本人留下的五万多发炮弹。正是刘震的高瞻远瞩,让二纵在四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擅长运用炮兵的精英部队。不仅在辽沈、平津两场大战中表现出色,后来在朝鲜战场上,也让美军尝到了不少苦头。

1947年春天,装备精良的第二纵队参与了江南地区的三次重要战役。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刘震率先出击,指挥第二纵队对怀德发起突袭。在大黑林子一带,他们成功包围并歼灭了前来增援怀德的国民党军八十八师全部兵力、八十七师主力以及七十一军指挥部。当时亲自到前线督战的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也差点在这次战斗中丧命。

之后,刘震继续参与了秋季和冬季的军事行动。在冬季的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攻打彰武。这次行动中,刘震部署了66门重型火炮,集中火力猛烈轰炸城墙。短短20分钟内,彰武坚固的城墙被彻底摧毁。紧接着,他命令炮兵进行连续射击,持续的火力压制使敌人无法抬头。随后,第二纵队的突击队使用汤姆森冲锋枪,在重机枪的支援下,向敌军发起了激烈的进攻。

在短短五个小时内,彰武的守军被彻底击溃,国民党第49军79师的副师长李佛态及其部下近7000人被俘。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东北野战军首次在白天展开城市攻坚战,也是我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大口径火炮进行集中火力打击。

在炮火的支援下,第二纵队的作战能力迅速提升,逐渐成为擅长打硬仗、打大仗的“东北猛虎军”。就像敲碎硬核桃需要大锤一样,每当遇到城市攻坚战,二纵总是那支能够“啃硬骨头”的部队。

辽沈战役爆发后,刘震率领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从锦州西北方向推进。战斗开始后,他指挥五百多门火炮对城墙和碉堡进行猛烈轰击,迅速在城墙上打开了多个突破口。

在这场战役中,刘震不仅动用了火炮,还首次投入了坦克这一新式武器。他指挥坦克作为先锋,带领部队向敌军的防御工事推进。面对这种前所未见的战术,敌军毫无招架之力,很快便全线溃败。在短短31小时内,敌人经过七次加固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

1949年,东北野战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关内。1月14日,刘震与刘亚楼一同参与了天津战役。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刘震巧妙地运用坦克和火炮,迅速突破了敌方防线,成功与其他部队会合。短短29小时内,13万敌军被彻底击溃。其中,改编为39军的2纵表现尤为突出,歼灭敌军超过2.8万人,俘获5名高级将领,并缴获了257门各类火炮。

1949年4月,刘震再次投身战场,参与了解放军的渡江行动。他率领部队从长江沿岸一路推进至广西地区,成功攻克了柳州、南宁等关键城市。最终,他们将胜利的旗帜插在了西南边境的重要据点——镇南关,即今天的友谊关。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刘震被委任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虽然他之前只是击落过敌机,从未有过指挥空军的经验,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刘震并未因此退缩,他不仅严格训练飞行员,还积极向苏联军事顾问学习。通过不懈努力,他迅速掌握了指挥和领导空军部队的能力。苏联顾问看到中国空军在刘震领导下取得的显著进步,不禁赞叹:“这简直是奇迹,你们的发展速度惊人!”

1951年1月21日,年轻的中国空军首次投入实战,面对的是当时世界顶级的美国空军。尽管经验不足,但他们毫不畏惧,首次交火就成功击落了一架美军飞机,赢得了首战的胜利。

9月,我军再次与敌军展开多次空战,短短三天内成功击落26架敌机,另有8架被击伤。毛泽东在审阅战报时,立即批示道:“空四师英勇作战,表现卓越,令人欣慰。”

在12月2日、5日和8日的空战中,刘震带领空三师参与了双方共计300架次的大规模空战。随着战斗的进行,志愿军飞行员的表现越来越出色,成功击落并击伤了11架敌机。对此,毛泽东特别表示祝贺,并称赞了空军第三师的卓越表现。

在朝鲜战争期间,我军成功击落了123架敌方飞机,同时击伤41架。相比之下,志愿军方面有84架飞机被击落,28架被击伤。双方的飞机损失比例达到了1.46:1。这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令人惊叹,尤其是考虑到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在一年多前甚至没有乘坐过飞机,却成功对抗了强大的美国空军。这一事实不仅展示了志愿军的英勇和智慧,也凸显了他们在极端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战斗精神。

1955年授衔仪式上,刘震与长期搭档韩先楚一同获得了上将军衔。那时,刘震年仅40岁。

刘震尽管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始终不懈地追求科学文化知识。凭借自学,他从一个识字不多的人成长为技术部队的指挥官。这在任何军队中都是罕见的成就。尽管没有大学学历,刘震在人民军队的锻炼中实现了惊人的转变,甚至超越了那些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将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