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10座芯片工厂:超过三星已成定局,是中国芯片的底气
作为中国大陆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按照2024年四季度的数据,目前中芯国际,已经是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了,市场份额仅次于台积电和三星,早已超越格芯、联电等企业。
那么问题来了,中芯国际的产能、技术、布局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工艺来看,中芯国际的产能结构呈现"金字塔"形态:成熟制程(45nm及以上)占据总产能75%以上,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物联网等民生领域。
而先进制程(28nm及以下)占比虽小,但却也代表着技术突破的方向。公司目前已掌握14nm FinFET工艺及等效7nm的N+1技术,但受制于制裁,先进制程产能较小,更多的还是聚焦在成熟工艺。
这种"以成熟保基本盘,以先进谋突破"的战略选择,在工厂布局中,也是清晰可见。
目前中芯国际已建成7座晶圆厂,形成覆盖8英寸和12英寸产线的制造网络,2024年中芯国际晶圆销售数量(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为802.1万片,月均67万片。
另有3座12英寸厂在建,规划总产能超过100万片/月(等效8英寸)。
二、现有7座工厂:多技术节点覆盖的制造矩阵已投产的7座工厂构成梯次配置的技术矩阵:
中芯上海:坐拥8英寸和12英寸双产线,8英寸厂覆盖0.35微米至90nm工艺,12英寸厂曾产14nm FinFET,如今也有N+1等,但产能不大。
中芯南方(上海):定位14nm FinFET工艺研发,但产能不高,后来主要发展成熟工艺生产。
中芯北京:12英寸厂聚焦0.18微米至55nm成熟工艺。
中芯北方:12英寸,聚焦65nm-24nm中端制程,服务于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
中芯天津:8英寸厂专攻0.35微米至90nm模拟、功率器件,支撑新能源汽车等特色工艺需求。
中芯深圳:8英寸厂覆盖0.35微米至0.15微米,12英寸厂主打中端成熟工艺,形成"特色+规模"的组合优势。
这种多地协同的布局,使中芯国际具备同时服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多元市场的能力,而这也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布局的。
三、在建项目:瞄准战略领域补强产能三大在建12英寸厂剑指战略领域:
上海临港(中芯东方):聚焦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2025年投产后将显著增强车规芯片供应能力。
天津(中芯西青):主攻车规级芯片和工业控制芯片,强化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布局。
北京(中芯京城):原定2023年量产因设备交付延迟至2024年试产,目标28nm工艺,将缓解北方地区先进成熟制程供应压力。
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中芯国际12英寸产能将实现翻番式增长,特别是在28nm这个"黄金制程"节点形成规模效应,毕竟28nm及以上工艺,可以广泛应用于显示驱动、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全球75%以上的芯片,都是基于28nm及以上工艺制造的。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这些工厂陆续投产,且产能逐步放大,未来中芯国际的营收会持续增长,超过三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毕竟到2024年Q4时,已经只有2.6%的差距了。
当然,在技术上,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三星等还有一定的差距,毕竟台积电今年要实现2nm,而中芯的N+1,是等效7nm的,中间还有5nm、3nm这两个关键点节,代差在3代以上。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从成熟工艺上去努力,和国产供应链一起突破,未来是真的可期,而中芯国际,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产业的底气,它没有退路,只有必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