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梁光烈回到四川祭祖的留影,身穿上将军装,走路需要搀扶

历史 04-01 阅读:15 评论:0

2024年11月12日,84岁的梁光烈在北京去世。他生前担任过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最近网上流传出他退休后的一些生活照,让公众看到了这位老将军的晚年时光。

2021年3月底,梁光烈身着军装回到四川三台县景福镇老家祭祖。在家人陪伴下,这位81岁的退役上将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来到祖坟前。照片记录下了这位老人回乡扫墓的场景。

提起梁光烈,大家可能常在新闻里看到这个名字,但对他的人生经历了解不多。这位四川三台县人出生于1940年,18岁就入伍当兵,在陆军第一军一师二团工兵连开始了军旅生涯。

梁光烈当兵的第二年就因优秀表现入党,从普通士兵一路晋升为将军。多年后他仍清楚记得军旅生涯,曾感慨道:

现在的装备水平跟过去简直是天壤之别。当年我们戏称武器是"小米加步枪",我刚入伍时用的还是苏联产的7.62毫米手动步枪,打一枪就得重新上弹。现在随便一扣扳机就能连发好几颗子弹。以前炮兵得靠望远镜测距,人工计算弹道。如今直接就能在百公里外对目标实施精准打击,200公里内都能轻松消灭敌人。

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梁光烈凭着永不言弃的信念,从普通士兵做起,先后晋升为班长、排长,最终成为工兵科参谋。后来随着部队调整,他被调往武汉军区司令部,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在作战部崭露头角,成为核心骨干。

1978年,中央提前布局对越自卫反击战准备工作时,邓小平做出重要人事调整,将武汉军区司令杨得志调往昆明军区任职。这一调动决定来得突然,杨得志事先并未接到通知,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新任命,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军人以大局为重、坚决执行命令的优良传统。

杨得志出发时就带了一个人,作战部副部长梁光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西线战场上,梁光烈是杨得志的左膀右臂。一到云南,他立即投入工作,亲自到前线侦察,快速摸清了敌情。

68岁的杨得志在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由于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身体突发不适,被紧急送往北京救治。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西线战场后续行动改由副司令张铚秀主导,梁光烈作为其得力助手全程参与指挥,充分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战前讨论会上,杨得志让大家预测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持续时间。多数人觉得会打很久,理由是越南实行全民皆兵制。

梁光烈对此持不同观点,他直言:"两周内就能结束战斗!"实际情况印证了他的预测,我军仅耗时8天就攻占了凉山。这场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梁光烈凭借出色的战场表现引起中央重视,在军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为他日后的升迁铺平了道路。

梁光烈的军队任职经历显示,1979年至1985年间,他先后担任过陆军第20军58师副师长、师长等职。1985年,他调任第20集团军军长,五年后转任第54集团军军长。

在此期间,梁光烈先后担任过多个军区的重要职务,包括北京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以及沈阳和南京军区司令员。2002年,他被提拔为解放军总参谋长,并于同年6月获得上将军衔。

在不少人印象中,梁光烈总是一脸严肃,给人硬汉的感觉。但这位铁血军人也有温暖的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兼国防部长的他,亲自赶赴灾区指挥救援工作。

梁光烈两天内跑遍什邡、绵竹等13个重灾区,实地指导救援工作。他对救灾官兵说:"战士们不顾危险,拼上性命从废墟里救出老百姓,一个个背出来,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2013年春天,梁光烈正式卸任领导职务,但他始终心系部队现代化建设。作为解放军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他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军方法,这些宝贵经验至今仍对军队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