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市值两周蒸发3000亿,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高位折价配股: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
3月25日,小米集团的一纸公告让市场措手不及。公司宣布以每股53.25港元的价格配售8亿股新股,融资425亿港元。这一价格较前一日收盘价折让6.6%,且采用“先旧后新”的配股方式——即大股东先出售旧股给机构投资者,随后公司再增发新股补足股权。尽管小米解释融资将用于“智能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业务的战略扩张”,但市场对高位折价配股的质疑声迅速发酵。
当日,小米股价应声暴跌超6%,单日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投资者担忧的不仅是股权稀释,更有机构可能抛售旧股以锁定差价。一名港股分析师直言:“小米账上现金储备高达1751亿元,流动比率却已跌至近年最低,此时大额融资显得动机可疑。” 更讽刺的是,就在一周前的3月18日,小米刚发布2024年财报:总收入3659亿元创历史新高,汽车业务交付13.7万台。这份“史上最强年报”曾让股价站上高位,如今却成了配股争议的注脚。
二、SU7致命事故:舆论风暴中的信任危机
如果说配股是导火索,那么4月1日的一场致命车祸则彻底点燃了市场恐慌。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发生碰撞后起火爆炸,车上三人全部遇难。尽管事故次日正值愚人节,但这场悲剧毫无玩笑成分——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现场视频显示,车辆在撞击隔离带后迅速爆燃,车门疑似无法打开。
小米在4月1日午间发布事故说明,称车辆在碰撞前已从NOA(自动辅助驾驶)状态切换为人工驾驶,时速从116公里降至97公里。然而,声明对公众最关心的“车门锁死”问题避而不谈,仅建议“断电时可使用机械把手解锁”。更让舆论哗然的是,遇难者家属控诉小米未主动联系善后,铜陵市政府专案组介入后仍无实质性进展。
三、高估值泡沫破裂:狂欢后的代价
这场暴跌并非全然意外。自2024年5月起,小米股价从低位累计上涨超200%,3月21日市值突破1.5万亿港元时,市盈率已高达60倍——这对一家硬件制造企业而言堪称“疯狂”。摩根大通分析师曾警告:“市场将小米视为AI+汽车概念股,但其汽车业务每卖一辆亏4.5万元,AI研发预算仅75亿元,根本无法支撑估值。”
与此同时,全球科技股正经历寒冬。美股“七大科技巨头”集体回调,港股科技板块跟跌,小米的暴跌不过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环。一位基金经理坦言:“当潮水退去,裸泳者必然现形。小米过去两年的暴涨透支了太多预期,现在需要为‘画饼’买单。”
四、危机中的小米:困局与挣扎
面对危机,小米并非毫无动作。3月SU7交付2.9万台的数据被高调宣传,35万辆年交付目标反复强调,标普甚至在4月1日上调其信用评级至BBB。但这些努力在舆论场上显得苍白无力。
风暴未止
截至4月2日,小米股价仍在46港元附近徘徊。市场在等待两个信号:一是事故调查结果能否重塑消费者信心,二是汽车产能能否兑现35万辆承诺。一位行业观察者总结:“小米用互联网速度造车,但汽车产业需要敬畏之心。当流量反噬时,市值的蒸发速度会比上涨时更快。”
这场3000亿市值的蒸发,既是资本市场对短期风险的过度反应,也是狂热追捧后的必然修正。对小米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