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咳嗽“万能方”,寒咳,风寒咳,燥咳,湿咳,一概能治!
咳嗽是儿童常见病症,但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咳嗽时,即便吃了止咳药,效果也不明显,甚至可能加重症状。这是因为咳嗽的证型不同,治疗方式也需辨证施治。
若孩子是风寒咳嗽,却误用凉性止咳药,反而会寒邪内陷,使咳嗽缠绵难愈。因此,在止咳之前,必须先辨明咳嗽的类型,再对症调理。

1.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多因外感风寒邪气,侵袭肺卫所致。表现为咳嗽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怕冷无汗,舌苔薄白。
治疗应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可用杏苏散或三拗汤加减。
2.积食咳嗽
积食咳嗽并非外感引起,而是由于脾胃运化失常,食积化热,上犯于肺。表现为咳嗽痰多、痰黄黏稠、口气酸臭、腹胀便秘、舌苔厚腻。
此时需消食导滞、健脾化痰,可用保和丸或二陈汤加减。
3.过敏性咳嗽
过敏性咳嗽(又称咳嗽变异性哮喘)多因体质敏感,遇冷空气、粉尘、花粉等刺激而发作。表现为干咳无痰、夜间或晨起加重、咽痒即咳,舌淡红。
治疗需益气固表、祛风止咳,可用玉屏风散合止嗽散调理。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咳嗽虽病位在肺,但根源常与脾胃相关。
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职,则易生痰湿,上贮于肺,引发咳嗽。因此,调理咳嗽的关键在于健脾化痰、宣肺止咳。
推荐方剂:二陈汤合止嗽散加减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半夏——降逆化痰,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
-桔梗、杏仁——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紫菀、百部——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此方寒热并用,既能健脾化痰,又能宣肺止咳,适用于多种咳嗽证型,可根据具体症状加减调整。

1.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宣肺止咳,调理肺气。
手法:用拇指按揉1-2分钟,每日2次。
2.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手法:用掌心顺时针揉按50-100次。
3.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
作用: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
手法:拇指点按或艾灸5-10分钟。

1.风寒咳嗽——葱白生姜红糖水
材料:葱白3段、生姜3片、红糖适量。
做法:水煎10分钟,趁热饮用。
功效:散寒解表,温肺止咳。
2.燥咳无痰——雪梨川贝炖冰糖
材料:雪梨1个、川贝3克、冰糖适量。
做法:梨去核,填入川贝和冰糖,隔水炖30分钟。
功效:润肺止咳,清热化痰。
3.积食咳嗽——白萝卜陈皮水
材料:白萝卜100克、陈皮5克。
做法:萝卜切块,与陈皮同煮15分钟,代茶饮。
功效:消食化痰,理气止咳。

咳嗽虽常见,但不可盲目用药。只有辨证准确,从脾肺入手,才能有效止咳。家长可结合穴位按摩和食疗辅助调理,若咳嗽久治不愈,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