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方式要被改写了?诺奖得主彭罗斯:宇宙其实在循环
说到宇宙的起源方式,就不得不提到大爆炸宇宙论,这可以说是当今传播范围最广的理论观点,并且科学家也能够给出很多相关证据予以佐证。但是现如今这一观点或许将要被改写了,因为诺奖得主彭罗斯指出:宇宙其实在循环。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一位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发现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事实,那就是银河系仅仅是宇宙涵盖星系中的一个,而且星系之间还在逐渐相互远离。
这一新发现激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好奇心,既然宇宙这么大,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关于这一点,比利时著名天文学者乔治·勒梅特认为,之所以星系会发生远离的现象,是因为宇宙在不断扩大,具体而言,就是说在早期时候,宇宙可能非常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变大。
于是基于此,科学家推测出现在的宇宙是从一个小球爆炸开始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大爆炸宇宙论,那个小球被称作是奇点,其密度、质量以及温度都堪称极致。
随后有科学家结合大爆炸宇宙论的观点对大爆炸的速度进行测算,并推理出了银河系当中星系形成的时间,最终得出结果——奇点大爆炸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137亿年前。
不过虽然大爆炸宇宙论在学术界处于主流的位置,但是也不能代表它得到了所有科学家的承认,还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其他观点,并且也能够提供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
例如宇宙由黑洞发展而来,黑洞是一种相当神奇的天体,能够运用自身力量将周边的一切全部吞掉,导致它所在的地方永远处于黑暗,因此天文学家几乎难以观测到它的存在。
提出该观点的科学家的所遵循的理念是宇宙一直在循环,而不是单纯地从奇点的爆炸形成的,在奇点爆炸之前它就是存在的。
事实上,支持这一新观点的科学家也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诺奖得主彭罗斯。他认为宇宙曾经完成了多次死亡与重生的循环过程,并且经历了很多次大爆炸,或许在不久的以后也将再次爆炸。
彭罗斯对于宇宙的探索之路早在2005年便已经开始,利用物理学中热力学和宇宙加速膨胀蕴含的时空几何结构,研究出了“共形循环宇宙学”。
这是彭罗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宇宙模型,他根据模型特点提出宇宙一直在轮回且没有终点的观点,该理论中还专门运用了“永世子”这一概念来解释连续大爆炸和周期性大爆炸两者间存在的时间段落子。
一般来说,一个永世子为十亿年,它会根据宇宙质量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会在开始和结束中无限持续,无论是过去,抑或是未来它都是永恒的。
因此137亿年前出现的宇宙大爆炸也可以被称作宇宙“永世”的再一次延续,有人认为这一观点太“疯狂”,但是它并非是彭罗斯依靠想象得出的结果,其实是有着现实依据的。
彭罗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了解到宇宙中具备6个天空点,并以自己好友的名字将它们命名为“霍金点”。
他的天文研究不仅对相对论作出了拓展,也包含了大量关于黑洞的研究,彭罗斯认为宇宙微波带有的辐射热点或许是在蒸发黑洞的作用下形成,并且霍金也曾指出黑洞能够泄出宇宙辐射,只是最终会慢慢蒸发。
但是黑洞的蒸发过程相对缓慢,它的蒸发过程与时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关系,因此霍金点实则是宇宙从形成到衰变所留下的痕迹,这足以说明宇宙确实是循环发展的。
不管是大爆炸宇宙论,还是宇宙循环论,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且堪称科学上的伟大贡献。
一直以来,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原因令不少人感到疑惑,毕竟如今的宇宙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何况了解它的过去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
其实原因很简单,追溯宇宙的过去了解世界的起源,能够帮助人类对自身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生物界中我们不能忽视一条铁律:任何生物都会死亡,就算是人类也一样。
不仅仅是二十一世纪,在古代的时候就有很多先人开启了日月星辰的探索之旅,他们认为任何星星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因此天文学领域的发展自古有之,它由来已久,早已成为人类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宇宙的研究,因为地球几乎所有物质都与宇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中生代恐龙的灭绝,有可能是由于小行星撞击的影响.
宇宙的变化对地球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说要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就需要尽可能更多地了解过去。
关于宇宙的起源从古至今都存在着诸多争议,而宇宙一直在循环的观点现阶段的科技水平或许还是难以证实。
毕竟人类只是宇宙中的微弱的存在,能够发挥的力量有限,但是多迈出一步,可能就会成为人类文明之路的巨大支持力量,任何科研成果都有着其不可估量的价值。
网友评论
-
2023-02-21 23:40:51
反正就是胡说八道,谁也证实不了
-
2023-03-04 20:23:19
玄幻小说不都这么写,一到纪元尽头就是万物蹦毁到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