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机两型海空都要,到空军三剑客全覆盖,飞豹真要退休了吗?
当年”飞豹“一飞冲天,虽然性能仅相当于二代半标准,但作为国产第二款两侧进气战机,本着颜值即战斗力的标准相当符合军迷预期。“飞豹”集战斗和轰炸一体,具备一定自卫格斗能力,主要承担起对地对海攻击任务,转场航程高达3600公里,最大作战半径1600公里。在苏-27购入之前属于国产战斗机中腿最长的,90年代据说在东海方向和日本F-4对峙时,还能凭借滞空时间将对方耗到没油不得不落荒而逃。
那么对于诞生34年,已进入服役中后期的飞豹来说,退休生活真的要开始了吗?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西沙海战暴露出当时现役战机腿短,无力远程前出支援海军岛礁作战的不足。歼-6、歼-7飞到半路就得回家,轰-5、轰-6航程够用但无力自卫,采用临空投弹方式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战争需要。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需求,新一代远程火力支援战机必须研发,重点要解决的是航程以及火力问题。
随后,海空军提出研制一款多用途战机,能够同时满足海空军使用,实现对地对海攻击。比如空军认可并列双座布局,可以使两个飞行员都拥有更好的视野,有利于在复杂的作战中相互更好配合。海军方面则认可串列双座,认为飞行阻力更小,而且在空中格斗时视野更优秀。通过研究越战F-4、F-111的表现,考虑到海空军在定位上有所区别,最终决定采用“一机两型、海军先行”的方式研制,先把架子搭起来条件满足时再研制空军版本。
在轰炸机领域小有建树的西飞,提出了歼轰-7战机方案,在早期轰-7基础上进行改进。性能上具备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空中自卫能力,最终落后型号正是歼轰-7战斗轰炸机。80年代,轰-7模型还曾亮相范堡罗国际航展,从当时制造的木质样机来看,机头略微下垂整体外观硬朗。
当然如果从时间计算,1988年首飞至今已经34年,怎么说都可以称之为老飞豹了,对于一款成熟的战机来说已经进入服役后期。但如果以改进的歼轰-7A型来计算,2003年才开始装备部队,最后出厂战机服役不久正当壮年,在先进航电及武器配套下还能再战多年。
由于空军三剑客已经实现功能全覆盖,完全可以取代飞豹的任务,那么回看飞豹性能还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吗。飞豹从设计之初定位就是多用途,只要切换不同的任务模块(弹药),就可以实现防区外打击、精确轰炸、战场遮断、反辐射作战、反舰作战、空中布雷等多种任务。配套弹药种类丰富,比如电子战吊舱、鹰击系列反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以及集束炸弹等。
飞豹拥有9个外挂点,其中5个是重载外挂点,最大载弹量可达7.5吨,最大航程可达1650公里。常规情况下可以携带4枚鹰击-83K反舰导弹,一个1500升的机腹副油箱,另外再加4枚自卫用空空导弹。既能保证火力持续性,还能兼顾到大航程需要,而且现在还能携带鹰击-91反舰/反辐射导弹,多用途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
升级带来的好处是战斗力不断提高,比如最新携带4枚鹰击-91反舰/辐射导弹,再加一个机腹副油箱。另外还有两枚PL-8格斗弹,以及两枚PL-5近距空空导弹,不仅能保证反舰还能进行自卫。以团为单位成编队出击,24架飞豹战斗力相当可观,96枚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足可以让一个航母战斗群手忙脚乱。
从单一作战效能上来说,其实已经接近最大载弹8吨的歼-16,当然在多用途和航程等性能上肯定有差距。由于机体平台改进空间较大,甚至还有歼轰-7A2的传说,从航电到配套武器升级,进一步提高防区外打击能力。由于后期生产的飞豹,还在全寿命活跃期,经过技术改装用到2030年之后问题不大。
目前解放军虽然装备换代很快,但庞大的基数决定了无法短期大批量更新,想想歼-7还在每年定期拜年,相对更先进的歼轰-7肯定不能比它早退。而且由于周边局势并不安定,有效应对就需要先进战机,反正机体平台改进空间大,完全可以先用没有理由直接退休。因此歼-16虽然可以完美接手,但毕竟装备成本高不能无限制生产,因此飞豹估计还要用上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