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外交”遇冷,美国北极野心的现实困境
美国副总统夫人乌莎·万斯近日在格陵兰岛首府努克的“敲门行动”,意外成为一场外交尴尬的现场教学,当地居民面对美方团队的到访请求,无一例外紧闭大门。这场精心策划的“亲民秀”最终草草收场,万斯夫妇被迫转道北极圈内的美军基地。这场闹剧不仅暴露美国对格陵兰岛的战略焦虑,更折射出其霸权逻辑在当今世界的失灵。
格陵兰岛作为全球最大岛屿,因其地缘价值与稀土资源成为大国博弈焦点。自特朗普2019年公开宣称“必须购买格陵兰岛”以来,美国对该地区的觊觎从未停息。
此次万斯访问期间,美方再度抛出“安全保护伞”承诺,却遭当地85%居民明确反对。格陵兰自治政府多次强调“非卖品”立场,丹麦首相更直言“交易领土的想法荒谬”,欧盟多国则批评此举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
丹麦《政治报》犀利指出,美国的格陵兰策略充斥着“19世纪的殖民气息”。当万斯团队挨户敲门时,当地艺术家正热销印着“让美国滚开”的抗议帽,社交媒体上“#NotForSale”标签持续刷屏。这种自上而下的强权逻辑,与格陵兰人谋求更大自治权的现实诉求形成尖锐对立。历史学者提醒,格陵兰2009年已通过公投获得除国防、外交外的全面自治权,美国试图复制“阿拉斯加交易”的算盘注定落空。
美国在北极的挫败只是其全球影响力萎缩的缩影。当华盛顿挥舞关税大棒时,欧盟立即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加拿大则警告将切断对美电力供应,这些传统盟友的反制措施,彻底打破“美国优先”的威慑神话。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调查显示,78%的欧洲民众认为不应在外交政策上盲从美国,较十年前上升34个百分点。
深究美国外交困局,根源在于其国内治理的系统性危机。枪击案年超6万起、阿片类药物致死人数突破10万、贫富差距创1929年以来新高,这些数字不断消解着所谓“民主灯塔”的道德权威。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指出,美国政府近年将63%的外交决策与国内选举周期挂钩,导致政策连续性严重受损。当国内政治沦为“真人秀剧场”,外交自然难以获得他国严肃对待。
从格陵兰岛的紧闭房门到布鲁塞尔的强硬反制,国际社会正在用行动宣告:强权政治的单向玻璃已然碎裂,世界不再接受“门罗主义2.0”的剧本。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言:“21世纪的地缘博弈,终究要回归对等与尊重的轨道。”这场北极敲门事件,或许正是历史转折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