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康辉给已故主持人罗京扫墓,站在墓地前,一张罕见的留影
2009年6月5日,央视知名主播罗京在北京去世,年仅48岁。十年后的同一天,2019年6月5日,央视主持人康辉等同事前往北京万佛华侨陵园悼念罗京。他们代表央视新闻播音部全体成员,在罗京墓前摆放了花篮。
追悼仪式结束后,康辉在罗京的墓碑前留影纪念。那天北京飘着细雨,照片里的康辉神情哀伤,难掩对故友的怀念之情。罗京生前是央视《新闻联播》的资深主播,还曾担任央视播音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采编部播音组副组长等职务。
罗京的双亲来自四川,50年代迁居北京。他在家中排行老二,父母对他没有太多苛求。高中分科时,他毫不犹豫选了理科。这个决定很实在——只要能顺利考上大学就行。
有趣的是,罗京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纯属巧合。高中时,广院去他们学校招生,有个同学想报名但不敢独自去,就拉上了罗京作伴。
招生老师在挑选学生时,注意到罗京长相端正、声音好听,建议他报考北京广播学院。但罗京没太当回事,他一心想着高考,抱着随便试试的态度去考试,没想到最后真的考上了。
1983年,罗京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因表现突出直接进入央视,成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他或许没料到会在这个岗位坚守26年,最终因病离职。其专业的主持方式至今仍是同行学习的典范。
罗京的主持特色鲜明,嗓音条件出众——音色纯净浑厚,咬字清楚利落,收放自如的表现力极具穿透力。在形象塑造上,他展现出沉稳得体的气质:播报时仪态端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内敛中透着儒雅风范。这张被观众熟知的"国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李瑞英和罗京不仅是大学同窗,还在《新闻联播》共事了整整26年。提起这位老搭档,李瑞英充满敬佩,特别称赞他过硬的职业素养。她回忆道:
那天任务特别紧急,罗京遇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的一次播音。稿件足足12页,复印件字迹模糊,有的地方甚至只能看到半个字,上面还布满了修改标记。当时罗京已经坐在主播台前,根本没时间提前看稿子,全凭专业素养现场发挥。作为他的同事,我全程都捏着把汗——整整17分钟的直播,他竟然一个错字都没念错,流畅地完成了播报。罗京这种惊人的专业能力,源于他26年如一日始终保持高度专注的工作态度,这份敬业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罗京不仅工作认真,业余时间还特别喜欢打篮球。撒贝宁曾提到:"我挺意外的,原以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都很正经。但他特别开朗稳重,有他在场我们都很安心。记得有次电视台组织主持人和小朋友踢足球,看他踢得特别投入。"
康辉从罗京身上获益良多,尤其是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公开资料显示,康辉199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后,直接进入央视工作。尽管起初两人分属不同部门,但由于工作关系,康辉经常有机会与罗京进行面对面交流,两人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康辉在自传里反复提到罗京对他的教导。罗京建议他除了精进播音技术,业余时间还要主动学习电视策划、文案写作、摄像等技能。几年后,两人再次交流时,罗京又向康辉分享了自己多年积累的新闻播报心得。
罗京曾对康辉说:"你得练就一种独特的气质,塑造个人风格,展现专业风范。"这些职场心得让康辉获益良多。2008年8月31日夜间播出的《新闻联播》,成为罗京职业生涯的谢幕之作。
罗京去世的消息让康辉深受打击。面对记者时,他声音哽咽:"虽然早就知道罗老师住院治疗,可突然听到他离世的消息,我还是难以接受。愿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快乐生活,焕发光彩。罗老师,一路走好。"
罗京去世后,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万佛华侨陵园一处幽静的地方,四周绿树成荫,环境清幽。特别的是,墓地维护得很整洁,墓碑基座上刻着一个灰色话筒图案,低调地诉说着这位著名播音员的职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