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形象被扭曲:14个发达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印象极差,为何?

娱乐 04-27 阅读:0 评论:0

过去几十年,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影响力遍布世界各地。然而,崛起的速度越快,争议似乎也越多。

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全球态度调查,覆盖了14个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印象普遍不佳,平均61%的人持负面看法。像澳大利亚、日本这样的国家,负面看法甚至高达80%以上。为什么会这样?

奥巴马与“中国威胁论”的起点

要聊中国国际形象的问题,不能不提到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他在2009到2017年当总统时,正赶上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发展的阶段。

作为美国首位非裔总统,奥巴马带着“变革”的口号上台,他的对华政策却在合作与竞争之间摇摆,尤其是在亚太地区。

2011年11月,奥巴马访问澳大利亚,在议会发表了一场重量级演讲。他宣布美国要“重返亚太”,并在澳大利亚达尔文部署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

这场演讲表面上是讲美国在亚太的承诺,但很多分析人士和媒体都认为,这是在针对中国崛起。当时的中国正忙着高铁建设、对外投资,经济增速让世界侧目,而奥巴马的这一举动被解读为战略遏制。

他在演讲里提到,亚太是全球经济的核心,美国得确保这里的安全和稳定,还顺带点了中国对全球资源的影响。这话听起来挺中性,但落到西方媒体耳朵里,就变成了“中国威胁论”的新证据。

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其实挺矛盾的。一方面,他愿意拉着中国一起干大事,比如2014年跟中国领导人在北京签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承诺减排;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加强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军事同盟,甚至推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给中国施加压力。

2010年在首尔G20峰会上,他还公开批评中国压低人民币汇率,说这破坏了全球贸易平衡。这些话被西方媒体放大,成了民众对中国经济行为不信任的源头之一。

奥巴马的这些举动和言论,虽然不是直接骂中国,但确实在西方国家里埋下了“中国是对手”的种子。他的“重返亚太”战略让美国盟友开始警惕中国,也为后来美中关系的紧张局势打下了基础。

14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印象差的原因

皮尤在2020年的调查具体点了14个国家的名: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韩国、西班牙、瑞典、英国和美国。

这些国家里,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比例从50%到86%不等。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的人对中国印象这么差?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跟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完全不一样。冷战时期,西方把社会主义当成敌人,这种思维到现在都没完全消退。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后融入了全球市场,但西方还是对中国的政治模式不放心。

比如,2021年美国国务院发报告说,中国的治理方式“挑战了全球自由秩序”。这种说法在西方媒体里反复出现,普通人听多了,自然觉得中国跟自己不是一路的。德国有71%的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表示担忧,这种意识形态差异成了负面印象的一大根源。

历史问题在某些国家特别敏感。拿韩国来说,1950年的朝鲜战争是个绕不过去的坎。中国支援朝鲜,跟韩国支持的联合国军打得不可开交。

那段记忆在韩国人心里留下了阴影,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根据韩国放送公社(KBS)2022年的民调,75%的韩国人对华态度负面,很多人还把中国当成“历史对手”。

日本的情况更复杂。1930年代的侵华战争,加上现在的钓鱼岛争端,让中日关系一直紧绷。2012年钓鱼岛事件后,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直接飙到86%,到现在也没缓过来。历史恩怨就像一道疤,稍微碰一下就疼。

地缘政治是另一个大因素。美国把中国当成头号竞争对手,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遏制中国。2021年美国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官员第二天就出来说中国“威胁区域稳定”。这种事被西方媒体一炒,民众自然觉得中国很危险。

南中国海的争端也让澳大利亚和日本提高了警惕,两国都跟美国绑得更紧了。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还想把中国跟俄罗斯扯在一起,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敌对印象。

西方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上起了关键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刚开始时,英国《每日邮报》头条说“中国隐瞒真相”,美国福克斯新闻的主持人直接管病毒叫“中国病毒”。

这些报道往往只挑负面的说,中国的抗疫努力反而不提。比如,2020年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发文批中国防疫“没透明度”,这种片面报道让民众对中国越来越反感。媒体的力量很强,它不光报道事实,还能引导情绪。

不过,也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讨厌中国。新加坡是个例外。2021年皮尤调查显示,新加坡有67%的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这是因为新加坡跟中国经济联系紧密,作为金融中心,它离不开中国市场。加上文化上有点亲近感,新加坡人对中国没那么排斥。

美中关系演变与中国的应对

2017年奥巴马卸任后,美中关系在特朗普和拜登手里变得更糟。特朗普上台后直接打贸易战,2018年起对中国商品加关税,说中国搞不公平贸易,还偷知识产权。拜登接着这个基调,虽然在气候变化上想合作,但在技术、军事上还是压着中国。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通过“一带一路”扩大影响力。到2023年,中国跟140多个国家签了合作协议,贸易总额超6万亿美元,尤其在非洲和拉美口碑不错。但在发达国家,负面印象还是没啥改善。2023年皮尤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和日本对中国的负面看法还是87%左右。

未来怎么办?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领导人强调“合作共赢”,承诺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同时,中国也在建自己的国际传播平台,比如CGTN,想讲好自己的故事,平衡西方媒体的叙事。这些都是长期的努力,效果得慢慢看。

奥巴马现在过着低调日子,写回忆录、搞公益,偶尔出来讲讲话。他的政策当年给美中关系定了调,也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