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133天的意外收获:孩子的独立与我的反思
小李和他的家人终于坐到一起吃晚餐,而这一天的家庭聚会似乎并不如往常那么温馨。
小李的儿子,只是个年幼的孩子,却对父母的帮忙显得有点不耐烦,他很固执地说:“我可以自己来!”这个情景触动了我。
原以为帮助孩子做好一切事情是表达爱意的方式,却不曾想,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成长。
走过133天:抄书的坚持源于孩子的激励这种反思有一天突然出现在我心里,当时我和孩子一起坐在书桌前。
我正在看一个短剧,而孩子手里拿着一本字帖,那天他突然对我说:“妈妈,我要做作业了,你也要做哦!”这句话让我停下手中的一切,陪他一起“做作业”。
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我开始每天晚上抄书打卡,这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
这不仅激励了孩子主动学习,也重新点燃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每个晚上,我们在各自的书本前安静地学习,互相鼓励,这些努力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坚持不仅仅是在完成某个任务,而是给孩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在坚持了133天的抄书生活后,结果有些许出乎意料。
我原以为这些小小的付出只会是微不足道的几角钱回报,但这些日积月累没有让我失望。
我竟然在这样一段时间内收获了多达14元的收益,这让我开始思考,孩子的独立和成长是不是也是如此,需要我们长期的投入和等待。
小故事中的大启示:孩子为何不该事事依赖在这些日子里,我和我的孩子共同翻阅着教育类书籍,其中一本叫《正面管教魔法书》引发了我们很多讨论。
这本书里有个故事,提到一个叫凯勒的小男孩,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依赖父母,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动手做。
这个故事让我和孩子都忍不住笑了,甚至在故事中批评凯勒时,我的孩子还不忘给自己打气:“妈妈,我可比凯勒独立多了,2岁时我就会自己穿鞋了。”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聊了很多关于独立的话题。
我告诉孩子:“别人替你动手做事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你自己还没去尝试。”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在笑声中共同成长。
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自主和快乐一天天的交流中,我发现孩子的变化。
他开心地对我说:“妈妈,我要学着自己做更多的事情!”他开始自己叠衣服,想办法在家里安排好自己的物品,有时甚至会主动帮我整理桌子。
这让我欣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让孩子尝试独立,是我应该坚持下去的事情。
帮助孩子去发现他们能做什么,去尝试喜爱那些能在生活中创造结果的小事,是多么重要。
调整后的生活方式让我们重新体会到了家庭教育的真谛,不仅仅是“为他们准备好一切”,而是“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给他们机会去试验、去犯错、去修正,这个过程带来的满足感对孩子来说是无法替代的。
结尾:帮助的界限与成长的边界有时候,成长就是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跨越无数小坎坷的过程,我们作为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扫平所有障碍,而是在旁边支持他们跨越每一个小困难。
而这种支持意味着,有时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感受,去成长。
面对未定义的未来,有一天他们会感谢这段“被独立”的日子,这会成为他们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我们能做的,是在旁边微笑着看着他们,支持他们勇敢地走下去。
没有一帆风顺的成长,只有不断从跌倒中站起的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减少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给他们一种无形的力量去探索世界,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发现”生活的新乐趣。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独立中享受生活的精彩,愿每个父母都找到适度的“帮忙”的界限,去见证孩子的自立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