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追踪】"猝死当日竟非加班?"互联网大厂再陷职场生死困局
当996成为"福报",谁在透支生命?
4月25日,在线教育龙头企业猿辅导就武汉员工猝死事件作出官方回应,声称"当日团队没有安排加班"。这份声明将#大厂员工生存现状#话题再次推上热搜,截至发稿前阅读量已突破3.2亿。
▶️ 事件全貌:倒休日为何成致命时刻?
4月23日,武汉分公司5年老员工李某某突发意外离世。公司声明中特别强调三点:
1️⃣ 当日正值倒休假期
2️⃣ 涉事团队未安排加班
3️⃣ 已启动专项善后工作组
图文无关
但记者调查发现,教育行业存在特殊工作模式:寒暑假集中调休、双十一式课程促销、深夜家长咨询高峰等特殊时段,常导致作息紊乱。有匿名员工透露:"表面双休实则隐形待命,工作群凌晨消息必须秒回"。
▶️ 行业暗礁:KPI压力下的"自愿加班"困局
劳动法专家张明指出:"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目标责任制',看似弹性工作,实则变相延长工时。"据脉脉数据研究院统计:
在线教育从业者日均工作时长11.6小时
72%员工存在周末线上办公
35岁以下猝死案例同比上升40%
▶️ 生死追问:谁该为"过劳死"买单?
尽管企业否认强制加班,但"自愿加班文化"已成行业潜规则。值得关注的三重矛盾:
1️⃣ 绩效考核与健康管理的失衡
2️⃣ 法律认定与实际操作的鸿沟
3️⃣ 企业责任与个体选择的博弈
2021年拼多多员工猝死案判决显示,即便非工作时间发病,只要证明"过度劳累诱发疾病",企业仍需担责。此次事件中,家属是否申请工伤认定将成为关键。
▶️ 深度观察:年轻生命的消逝敲响警钟
这不是孤例——2023年字节跳动28岁员工健身猝死、2022年B站审核员春节值班猝死...每个案例都在拷问:
企业健康管理机制是否形同虚设?
"狼性文化"与人文关怀如何平衡?
打工人该如何守护健康底线?
当悲剧发生时,企业声明与舆论质疑的拉锯战总会如期上演。但比追责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人均焦虑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用"奋斗"的名义,默许系统性的人性异化?或许该停下脚步思考:工作的终极意义,难道不是为了让生命更美好吗?(本文已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转载需授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职场故事,优质留言将获法律顾问免费咨询机会)